垂釣互聯網
管理一席談
作者:席酉民
姚熹院士曾用釣魚戲說博士生論文選題:有兩個池塘,一個有很多人圍在那兒垂釣,另一個空空如也,你選擇去哪個池塘釣魚?人多的池塘可能有魚,釣不到魚的風險小;沒人的池塘釣不到魚的風險大,但有可能釣到大魚。湊熱鬧容易取得小貢獻,冒大險也可能收獲大創造。
隨著電子通訊和網絡技術的神速發展,人們又遇到了類似的選擇問題,工作和投資時,是搭互聯網的快車,還是走傳統行業的老路?
互聯網似乎將所有人一網打盡。人們如果不用微信、QQ、微博等似乎已經不食人間煙火Out了,不在網上淘寶、開店、利用手機打的就已經落伍了;開口就人人貸(國外Crowdfunding)、眾籌、餘額寶以及BAT的爭鬥花絮,似乎就是潮人一個、超人一等了。基於或派生於互聯網的名目繁多的創業、創新商務熱火朝天,不僅吸引眼球,而且吸納資金和人才,好熱鬧的一個巨大藍海。
與之反差明顯的是傳統製造行業,不僅受到冷落,而且經營方式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再加上經濟社會和市場環境的不友好,更是雪上加霜。還有不少精英人士推波助瀾,不斷唱衰之,大呼一些大型傳統行業20年後可能蹤影難覓。當然還有一些堅守者,如娃哈哈的宗慶後就認死理,人總是要喝水吃飯的嘛。但無論如何,當下的傳統行業相比於互聯網族已被逐步邊緣化,成了不受人和資金待見的一片冷漠的湖泊。
互聯網的火是現實的,世界也會因之改變,我們的生活、工作也會隨之提升。但我們需要清醒認知從互聯網到底能釣到什麼?換句話說,互聯網的邏輯或潛在的價值基礎是什麼?
互聯網首先改變了空間概念,使跨國界或地域變成易事。其次是因此形成了隨時隨地參與的可能性,使其具有了無限的號召力和整合力。第三,上述兩條使所有人具有了近乎公平、廉價的參與機會,使跨時空、種族、性別、年齡的各類協作更高效率和低廉。第四,網絡化的時空協作也大大方便了各類並行作業,顛覆了許多傳統的活動和生產方式。最後,上述條件構造了互聯網的生態特性,所有人可參與其中並利用之整合資源,踐行和放大自己的智慧和創造性,進而催生大量小微企業,並給大規模或巨型企業整合提供了可能;換句話說,這種生態可使人類創造性和智慧得以充分釋放。互聯網迫使人們調整思維和活動模式,如有人總結互聯網思維精髓為:用戶思維;簡約思維;極致思維;迭代思維;流量思維;社會化思維;大數據思維;平台思維;跨界思維。
所以,互聯網這個藍海不僅容易釣到小魚,而且可以釣到大魚或人們從未見過的巨大新玩意兒。
身處或喜好傳統行業的朋友也沒必要氣餒。全球化和互聯網時代呼喚互聯網思維和範式革命,但人類的本質需求(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沒變,所以這種範式革命,主要顛覆的是傳統的生產、供給甚或生存方式(除個人生活方式外還有即將到來的公民社會),以及我們基於工業化傳統模式形成的成功經驗、模式甚至理論。傳統行業生產的各種滿足人們生理和精神需求的產品不會過時,隻不過是生產和供給方式會隨新技術發生改變,甚至是革命性改變。因此,我反對簡單的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二分法,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有機融合,不隻會從過去重視產品轉化到現在重視客戶體驗,而且會產生重視自組織和更有生命力的經濟社會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