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把創意賣個好價(1 / 1)

把創意賣個好價

編者語

這個冬季不太冷。

影視業的熱火在第四季大有燎原之勢,大劇、大型綜藝、賀歲檔電影遊走於各個屏之間,吸金賺眼球。

2014年,盡管宏觀經濟增速放緩,影視業卻繼續逆市高速發展,進入到數據不斷翻新、比拚自製、掌控IP、資本競價的大循環中。在生產模式、產品類型、播出流程及製作單位自身管理機製再度更新之際,業內人士也開始對一劇、一片、一欄目的核心競爭力進行著再思考與梳理。

“智造”正上升到關乎國家發展的高度——11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部署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助力創新創業、升級“中國製造”。

政策紅利、法治的市場保障,對影視創意人群與資本的熱情有著空前的召喚力。

前瞻2015年,受政策及市場需求影響,電視與PC雙屏使出渾身解數,或拚搶或自製、定製優質內容,各種合作模式噴湧而出。機製靈活了,版權環境向好,無疑將激發創意人員的創作熱情。但值得思考的是:由於市場逐漸細分,內容產品又並非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流水線製造,優質品牌大多隻能各領風騷三五年。那麼,回到老梗,到底什麼是創意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在渠道與內容不再有明顯分野的當下,版權控製欲、對規則製定的追求變得空前緊要。有鑒於此,購買產品與投資人才相比,顯然後者更靠譜。資源正向創意人群靠攏。以往看重平台,相對關注產品形態,但今天各種影像內容的出品機構把創意團隊看得無比重要,這正是資本今天的走向——老板們看好你手中的人才吧。

讓資本的“霸道”服務於乃至讓位於創造的“王道”,這才是應有的業界新常態。當人們將關注點停留在票房、收視率與點擊率上時,上海電影“新政”卻把著力點放在電影的社會功能上,培育市場的行為頗為高大上。挖掘文化市場潛力時,“風物長宜放眼量”難能可貴。

《紅高粱》延續大劇熱潮。名導鄭曉龍創意了一把莫言的作品,莫言表示滿意,諾獎獲得者此言不虛,確實賣了個好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