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第八章第7節良禽擇木,枝高才有遠飛日
智慧行囊:才華、能力是決定一個人是否能出人頭地的根本。但是如果才華得不到賞識、能力得不到施展,就要擇木而棲,以便有機會讓自己揚眉吐氣、大展宏圖;否則縱有千秋之才,也要埋沒。
夜裏,狐狸回到粗木下的老窩,發現明顯有被動過的痕跡,立刻意識到這個好不容易才找到的棲身之所已經被其他猛獸或者人類發現,此刻他能做得就是立刻逃跑,尋找其他的棲身之所,否則連怎麼死的都不知道。這就是所謂的“良禽擇木而棲”。
自古以來,成大事者了解自己的長處和弱點、個性和才能、誌向和野心,所以他們都會為自己選擇走什麼樣的路,通往什麼樣的未來。即使有時候明明知道是在玩火,而且知道一旦失敗,會遭受什麼樣的悲慘境遇,但他們仍然目標明確。這對後人是一種啟發。
在這個世界上,如果你有能力,有智謀,並且會舉薦自己,那麼你就有出頭之日。不僅如此,當你看到更好的棲息地,你就要準備遷徙,不能留戀前塵,也不要死守對他人的承諾,否則你永遠無法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東漢時期一個叫馬援的人,少有大誌,及至成年,才華橫溢,滿腹經綸。他對朋友說:“丈夫為誌,窮當益堅,老當益壯。”當時正值王莽當政,社會局勢動蕩不安。農民、走卒、販吏吵吵嚷嚷,大有人皆欲為王之勢。馬援常常深憂時局,不能自安。但一時沒有途徑從仕,也就在家邊放牧邊看書,生活雖然很簡樸,倒也過得愜意。
後來,有人將馬援推薦給了王莽,馬援覺得盛情難卻就接受了。然而,馬援見王莽隻是空有虛名,並非治國安邦之才,於是就把印綬還給王莽,繼續回家放牧了。
不久,割據天水(今甘肅一帶)的隗囂請馬援出山輔佐。隗囂對馬援言聽計從,勢力很快壯大。但馬援注意到,隗囂不過是“介於大國,孤立一隅”,而不得不“卑辭事漢”,終難成氣候。於是心有不甘,時有退隱之意。馬援奉命出使位於巴蜀的另一勢力公孫述,以便探測虛實,決定去留。
馬援與公孫述在小時候曾經交好,而公孫述對馬援卻大擺帝王排場,馬援厭惡其作風,因而對公孫述的挽留婉言謝絕了。回去後,馬援說公孫述實乃井底之蛙,勸隗囂專意歸漢。
隨後,馬援出使洛陽。剛到洛陽,劉秀就派專人來請,便裝迎接。劉秀待人真誠,與馬援一見如故。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馬援覺得劉秀是個“安民之主”,於是就辭別隗囂投靠了劉秀,並以其雄才大略屢建奇功,成為劉秀頗為倚重的將才。
才華、能力是決定一個人是否能出人頭地的根本。但是如果才華得不到賞識、能力得不到施展,就要擇木而棲,以便有機會讓自己揚眉吐氣、大展宏圖;否則縱有千秋之才,也要埋沒。從對個人價值的有效利用看,這是為更好地發揮有限資源。拿上海這個城市為例,在上海工作的人,都有一種共識,如果兩年之內在一個公司無所發展,就要為自己選擇一個更能發揮自身能力的地方。所以人們要學會選擇適合自己施展才能的舞台,遇到更有利於自己發展的環境,讓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