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漢難敵四手,惡虎也怕群狼。中國人早就用俚語解釋出蘭切斯特平方律,即使在現代戰爭條件下,古老的俗語依然不庸置疑。
在單兵武器有效射程內的戰鬥都可以稱為近戰,近戰情況下人數的多寡就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單兵戰鬥力相同的情況下,一千人對陣二千人就會呈現實力為平方的情況,即兩千人的總體實力是對方的4倍,而不是2倍。
馬遷安正因為有理論的指導,才不肯冒險對陣5倍的敵人,他知道與敵的實力對比絕不是線性比例關係那樣簡單,很多軍官不理解馬遷安害怕什麼,他們認為抗聯的近戰火力優秀,一個可以打對方三個,敵人隻不過5倍而已,至於嚇成那樣嗎。
馬遷安隻好耐心解釋這條理論,給他們上了一堂生動的戰例分析課,大多數人都理解了馬遷安的擔憂,至於那些還是質疑理論並表現得自信滿滿“很狂妄”的軍官,馬遷安用拍桌子瞪眼睛的辦法稍稍打擊了一下他們的“熱情”。
不過這條理論在近戰的時候管用,遠戰則不管用了。遠戰時誰擁有的遠程武器多,誰就可以一邊倒的殺傷對方,隻有我打你你不能打我,解氣!爽!
這也是馬遷安憋著勁叫囂著給鬼子們一個“範弗裏特彈藥量”的原因。
範弗裏特彈藥量是朝鮮戰爭的曆史名詞。“範弗裏特消耗”,唯火力製勝論的一種,意指不計成本地投入龐大的彈藥量進行密集轟炸和炮擊對敵實施強力壓製和毀滅性的打擊,意在迅速高效地殲滅敵有生力量,使其難以組織有效的防禦,最大限度的減少我方人員的傷亡。
不計成本的事兒馬遷安幹不出來,能打一萬發炮彈就能辦成的事兒,他不會打上一萬零一發,更何論範弗裏特這主兒一口氣打出定量五倍的彈藥,這純屬浪費。
馬遷安的設想是設置誘餌,將日軍15聯隊誘致“準確的地點”後,利用凶猛的炮火將其消滅。
實際上這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戰術,但實現其結果卻有著很大的難度。完全依靠遠程炮火將敵殺傷,需要多少炮?需要多少炮彈?如何將敵誘進死亡之地而又不被敵察覺?如何準確的將死亡之火覆蓋到敵軍區域?物質條件和完善的計劃缺一不可,執行這個計劃的幹部戰士要達到計算機一般精確,才有可能達成這個有些狂妄的構想。
隻利用炮兵就可將無察覺的大股敵軍完全消滅,這種戰法不僅對抗聯來說是第一次嚐試,就算是在整個中國戰場上,都算是一件新鮮物事。
為減低敵人發現隱藏的炮兵陣地,本次炮擊所使用的火炮要求射程不少於二點五公裏,這樣一來,安濱縱隊所屬的近百門六零迫擊炮和火箭筒一下子就成了“不合格產品”。
小範圍的兩個人的軍事討論會上,周玉成撓著腦袋困惑的問馬遷安,“你這想法倒是很大膽,不過請問司令員同誌,炮兵呢?你的炮兵呢?按照你的構想我們最低也需要82炮超過百門以上,炮彈萬發,你以為短期內能運過來?你又畫大餅充饑,說些不著調的計劃,成心氣人嘛不是。”
馬遷安表現的胸有成竹,瞄了周玉成一眼後才不緊不慢的回道:“麵包會有的,鹽巴也會有的,你說一百門大口徑迫擊炮?你也太土老帽了,一百門哪夠看的?一萬發炮彈塞牙縫都不夠,我最少需要二百門炮,五萬發炮彈,你就瞧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