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7章 營救行動(1)(1 / 2)

美軍戰俘營建在哈爾濱東郊一片荒蕪的鬆花江邊地域,坐落在江南岸,距離城市邊緣有十公裏的距離,但距江北鐵橋隻有6公裏。

當馬遷安得知這個信息後著實高興了一會兒,他原本擔心曰本人將美軍戰俘營建在遠離鐵路的地方並派重兵駐守,如今一看,發覺曰本人真是“夠朋友”,把戰俘營建在江邊而且距離鐵路橋僅有6公裏,這段距離就算徒步跑最多也僅需20分鍾,隻要遲滯日軍20分鍾,戰俘們就可以跑到鐵路橋上,屆時將有預備停當的列車駛上橋麵。

看守也不多,按例千人的戰俘營隻需40名看守即可,梅津美治郎為了保險特意加了3倍數目,抽調了精銳的崗部中隊值守。

曰本人完全沒有想到竟然有人在打戰俘營的主意。上至梅津美治郎下至普通日軍士兵,從他們的骨子裏早已認定,這個已經被他們占領了十年的國際化大城市固若金湯,早在1918年 ,大批日本軍人借幹涉俄國十月革命之名開進哈爾濱,在哈爾濱設兵站、醫院等。自1932年起,哈爾濱成為曰本侵略軍的基地。關東軍的許多師團、旅團一直侵駐在哈爾濱地區並以哈爾濱為中心頻繁調動,哈爾濱城裏城外從來沒有斷絕過大股的曰本武裝。

不用說哈爾濱附近各個縣城及大集鎮裏駐守的數千守備隊、憲兵隊等日籍官兵,僅哈爾濱城裏就有名目繁多番號混亂的日軍各種機關,例如關東軍情報部本部,平房給排水部隊等,人員超過萬人,這些人服務於各種軍事機關中,都是擁有武裝的人員。

除此之外,曰本人出於對中國人統治的需要,大批曰本人源源不斷地來到哈爾濱。“滿洲國”的一切機關團體都由日人把持,其中不僅各層領導人是日人,大批職員也由日人充當;特別是日人占領哈爾濱後,對哈爾濱實行經濟統治,曰本資本大量侵入,使大批中國工廠企業為日商所取代,並建立起過去不許日人經營的水泥工業、造船業、磚瓦業、製糖、啤酒等工業。於是經商企業的日人也大量增加。

由於上述原因,“九?一八”事變後,哈爾濱的日本人數量增長十分迅猛。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出於戰爭的需要,哈爾濱的日人數又有更大的增加,到1942年哈爾濱的曰本人數已從1932年的5500餘人增長到8.6萬餘人,加上不在統計數列裏的曰本軍事人員,在哈爾濱這座城裏,曰本人超過了10萬。

此時的哈爾濱總人口數排在全東北城市人口數榜第三位,擁有約60萬人口,但曰本人就占了六分之一強。曰本人族群內部比較團結,這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實,如果遇到突發事件,他們就會團結起來一致對敵,綜上原因再加上如此巨大的人口基數,也使曰本統治機關認定本城的城防“極為安全”,故他們在心裏未意識到會遭受抗日武裝進城攻擊行為。

關東軍情報部本部本部長柳田元三中將正忙於一件“國際大事”,梅津美治郎從國內回來後曾吩咐他聯係國際紅十字會派員來“滿洲國”,考察曰本人對美國戰俘的“仁慈與人道”。

鑒於在國際上日軍的形象不佳,曰本的“有識之士”一直想找個機會來反駁國際社會的“對曰本歧視與不公”,加上此次在中途島戰勝美國人之後要進行和談,就更應該樹立自己是“熱愛和平”的形象,況且善待戰俘這也有利於避免激起美國人更大的憤怒,有助於和談的談判結果。

曰本被迫挑起太平洋戰爭,作為最高層的正治人物是知道與美國的長期戰爭對自己不利,也一直期望著幾場大勝之後能夠震懾住美國人,迫使他們簽署停戰協議。至現在他們認為應該對美國人發出善意的表示了,在大本營授意下,梅津美治郎邀請國際紅十字會來此視察美國戰俘的“舒適程度”。

說起紅十字協會,世界各國政要都不陌生,但各國政要對待它的態度則有天壤之別,曰本人認為紅十字協會就是一個恬噪的家夥,有事無事它都要插上一杠子,四處批評曰本軍隊的殘暴與不人道,在平時曰本人對待紅十字的是棄之如敝履,但是現在要用一下,不得已捏著鼻子撿起了這隻“敝履”。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1863年2月9日創立於日內瓦,曾經在日內瓦公約及多次國際紅十字大會中正式發表聲明,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是一個獨立、中立的組織,其使命是為戰爭和武裝暴力的受害者提供人道保護和援助。

這個時段生活在哈爾濱的英美僑民正惶惶然如喪家之犬,日美戰爭爆發後,美國人采取了拘禁日裔美籍公民的做法並驅逐曰本僑民,曰本人不甘示弱亦采取了同樣的手段,在42年6月開始,進行了大規模驅趕遣送英美僑民“滾出滿洲國”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