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章 築路現場(1 / 2)

據日興亞院華北聯絡部《華北勞動問題概說》"滿華勞動流動統計"等資料,19341941年7月進入東北的普通勞動者人數為300餘萬人。

除普通勞工外,從華北輸送到東北的還有由被日軍俘虜的戰俘、抓捕的抗日軍民組成的特殊勞工,即日本所稱的"特殊工人"1942年,日軍又將"特殊工人"分為"輔導工人"和"保護工人"。原來屬於抗日軍隊的被俘人員被稱為"輔導工人";被抓捕的百姓被稱為"保護工人"。

1941年3月開始,日軍在華北強行實施了三次殘酷的"治安強化運動",並對抗日根據地和遊擊區實行瘋狂的"掃蕩"和"三光"政策,乘機抓捕抗日軍民,送到東北、華中等地區。到1942年4月,累計被送到東北的"輔導工人"4萬餘人、"保護工人"30餘萬人。

被輸送到東北的特殊勞工,大部分沒有被華北和東北的日偽勞工管理部門統計在內。這是因為這些戰俘集中營是由華北日軍直接管理的,其輸送與使用都由華北日軍和東北關東軍直接經手。

岡村寧次與梅津美治郎達成輸送勞工協議後,加大力氣抓捕抗日根據地的青壯,數個月來從根據地強行抓走了十餘萬人,加上河南大旱逃到日占區的民眾,終於湊夠了梅津美治郎要求的30萬勞工,隨即將他們送到東北參與築路軍事工程建設。

這批數目龐大的勞工裏有大約2萬“輔導工人”和8萬“保護工人”,其餘則為河南饑民中挑選的普通勞工。

梅津美治郎與野副昌德的態度是:對輔導工人與保護工人要另眼對待,要讓他們吃不飽穿不暖,幹最繁重最危險的工作,直至榨幹他們身上最後一點價值,對生病的、完不成每日勞動定額的要堅決予以“處理”,毫不留情,如果這樣他們還是累不死,待工程完工後全部活埋。

春雨綿綿的下著,天地間一片濕朦朦的景色。小草已經冒頭,樹枝業已抽出了嫩芽,小興安嶺中一派生機盎然。

但這種盎然的生機不屬於正在築路的大群勞工,他們衣衫襤褸頂著寒冷的細雨,一步一滑的肩挑手提向密林中修築簡易公路,單薄的身軀瑟瑟發抖,不時有人撐不住繁重的體力勞動而摔倒。

凶惡的監工在身邊來回巡視著,見到有人跌倒立刻上前劈頭蓋臉一頓皮鞭。

新組建的東京聯隊第1、第2大隊駐紮在築路工地不遠處,1大隊大隊長橋本四郎抬起晦暗的麵孔默默無語的注視著帳篷外的夾雜著涼氣的細雨,在春色中他依然內心中愁腸百結不能釋懷。

東京聯隊自從在小興安嶺內被全殲後,一月內重建後再次在齊齊哈爾城郊遭到抗聯重創,又經氣急敗壞的石黑貞藏重建。經過數月重建工作,從其他28師團兩個聯隊抽調了一批軍官充實了東京聯隊後,總算在3月份“大體”恢複了編製,人員也達到了規定人數,但以原36聯隊中隊長,現任東京聯隊大隊長的橋本四郎來看,其戰鬥力遠遠未回複當初之精銳狀態。

新任聯隊長齋藤1月份的時候在齊齊哈爾郊外負傷,現在隻能在醫院裏遙控指揮東京聯隊的工作了,但橋本很不厚道的想到齋藤在賴醫院病床。東京聯隊重建後不僅戰鬥力下降,士氣也大大下降。聯隊裏那些原本的“犯過錯誤”又被重新啟用的士兵失去了進取心,一派死氣沉沉充滿暮氣。

橋本想到齋藤也許正是因為自己部隊淪為二流部隊,從而不願意擔任這個聯隊長吧。

橋本四郎不算是一個純粹的軍人,他甚至沒念過帝國任何一個軍校,隻是因為天皇號召青年人為國聖戰,正讀大學一年級的他陰差陽錯中報名參軍,竟然被錄取。此後他莫名其妙官運亨通,由一個普通見習軍官而轉正,再一路高升為中佐大隊長,稀裏糊塗被委以了重任。以至於身邊其他通過較正規途徑晉升的人在背後都發出‘他走了狗屎運’的感慨。

看到不遠處一個勞工在泥地裏掙紮,橋本沒來由感到一絲憐憫湧上心頭。

給勞工的食物配給低的可憐,那些普通工人每天隻有250克的高粱米定額,而那些特殊工人就更慘,隻有200克摻雜了樹葉泥土的玉米麵或高粱米。

這麼低的配額根本滿足不了重體力勞動,以至於僅一個月時間,工人死亡達到驚人的1千多,差不多占了這個工地上人數的一成,橋本心裏有數,這些人都是活活累死或餓死的。

這些勞工分成兩部分,一半約6千人歸一大隊監督工作,一半兒約7千人歸2大隊監督。一星期前,橋本吩咐後勤對本大隊管轄勞工增加糧食配額,不出他所料2大隊的大隊長將此事上報給了齊齊哈爾的聯隊長齋藤大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