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陳嘉申在行動(2)(2 / 3)

而比財政危機更為可怕的是資源危機,日本是一個資源缺乏的國家,大部分資源依賴於從國外進口,侵華戰爭爆發前的日本(包括台灣,朝鮮及偽滿)對外依賴度為:鐵礦石52.3%,鐵礬土100%,橡膠100%,石油80%,鹽63%,棉花及羊毛99.9%,廢鋼鐵67%,銅.鋁.鉛鋅等均為一半及一半以上,日本擴充軍備,發展重工業,雖然使軍事重工生產得到很大發展,而資源進口也為之大增,僅石油進口一項,即從1931年的二百萬噸增長至1936年的近四百萬噸,導致國際收支逆差大增。

雖然現在樺太島海區有了一個油田,但按生產規模來算,第一年隻能生產一百萬噸,缺口達到23百萬噸,第二年可以生產二百萬噸,但缺口仍然很大的缺口,況且即使開采出來,煉油能力也跟不上,海軍陸軍用的高標號汽油和重油還是得搶一部分才夠用。

到了1939年,在大幅度的削減了民用物資進口之後,日本的進口為29.18億日元,出口為35.76億日元,但扣除對無法獲取黃金外彙的“日元圈(偽滿及侵華日軍占領地區)”進出口,進口為22.35億日元,出口為18.29億日元。貿易逆差!

日本經濟力的不足,在19391940年度即開始表麵化了,首先出現的是糧食供應不足,由於戰爭的因素,日本本土的糧產量自1939年起即一直在下降,自台灣,朝鮮輸入大米由於戰爭及當地的軍需等因素,輸入額逐年下降,1938年為225萬噸,1939年為145萬噸,1940年則為48萬噸,日本為此想盡了辦法,下令農民要將生產的大米及麥子等糧產品,除自己食用及種子外,都要以官價賣給政府,實行糧食配給,禁止一般的飯店、餐館出售米飯,大力宣傳食用代用食品,規定早飯不能超過1日元,中飯2.5日元,晚飯5日元,即便如此,仍有900萬石的缺口,為此,日本不得不拿出2億日元的外彙向法屬印度支那,泰國進口了800萬石大米。

緊隨糧食危機而來的是電力與煤炭危機,由於煤炭不足,發電量隻能滿足80%的需求,為此,日本大搞經濟管製,連電風扇收音機都列為奢侈品。

而對日本來說,對其侵華戰爭影響最大的是資源危機,到1941年,日本所控製的資源隻能滿足煤炭需求量的88.3%,石油的18.4%,鐵礦石的42.4%,銅的43%,鋁的15%,鉛鋅的18.4%,而要得到這些資源,一種辦法是通過貿易進口,在侵華戰爭的巨大消耗下,日本在19361941年的國際收支逆差達50億日元,黃金外彙已所剩無幾,以至日本不得不開始動用戰略儲備物資。

而日本采取的擴大出口,壓縮進口,掠奪占領地,對外借款等各種辦法均已無效,1941年日本之外債餘額12.5億日元,因此,自1941年起,己無商業貸款的可能了,而對占領地的掠奪也受到了很大的限製,雖然中國(侵華日軍占領地區)的礦產資源足以滿足日本的多數礦產需求,但這在當時僅僅隻是一種潛力,要想開發出來,需要時間及金錢,經過幾年形成生產能力才可支援戰爭需要。

在這種局麵下,日本隻有三種選擇:1、撤出中國,結束侵華戰爭,但這對日本來說是不可想象的,不僅因為日本傷亡已達數十萬,並且已經耗費了幾百億元的軍事開支,而且這將使因戰爭而掩蓋的財危機爆發,從而導致經濟崩潰,2、以對日本有利的條件來停止侵華戰爭,但在中國方麵的頑強抵抗下,無法實現,據日本在1941年估計,要想打勝侵華戰爭,至少還需要3年,而且這是在中國無外援條件下的估計,而日本的黃金外彙儲備是無法支撐這樣長的時間,那就隻剩下了第3條路,南進掠奪資源,掠奪英美法荷殖民地上的工業生產能力以支撐對華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