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遷安知道,指揮員也不是一天就能成熟起來的,後世有記載,即使到了解放戰爭時期,一些指揮官手裏有了炮,竟然不知道如何有效運用這種強大的武備。
有的團長開始摸腦袋,有的團長則叫起屈來,“馬支隊長,你不知道,我可是特別喜歡那東西,可上麵隻發了我們團4具火箭筒,40枚火箭彈,哪夠用的?”
話說到這個程度,所有人都已明白馬遷安的意思了,隨著馬遷安的講解,大家開始慢慢認同他所描述的前景。按照馬遷安的意思,要想消滅鬼子,削減鬼子的有生力量,不需要打這種引起鬼子注意,自身又傷亡極大地血戰。而是廣泛的開展小規模特種戰,每次戰果也不要很大,3個不嫌少,5個不嫌多,10個8個的最好,每個月如果能打上幾百仗,鬼子防不勝防,兵員在不知不覺中消耗,將不得不退出根據地。
不過什麼叫特種戰?一頭霧水的團長們又迫不及待的了解詳情。
劉師長看到彭總充分放權讓馬遷安講,自己亦聽的津津有味,不禁與鄧政委對視了一眼,兩人相視一笑。劉師長看了看表,估計外麵戰場各項收尾工作業已進入尾聲,為加快進度,他叫過幾個指揮部裏的參謀軍官,悄悄向他們下達了指令,命令他們下到各部協助打掃戰場,掩埋烈士遺體,轉移傷員,並收攏部隊待命。
“總而言之,特種部隊就是這樣一支部隊,它編組精幹、裝備精良、機動能力強、戰士們具有忠誠不畏死的精神作風,是的,他就應該是這樣一支部隊,基於我們太行山根據地的實情,我的建議是:馬上從各團抽調最精銳的,會騎馬的人員組成幾十支10人左右的小隊,配以馬匹和火箭筒尋隙騷擾敵軍,無論敵人是在行軍狀態還是在炮樓裏駐守狀態,特種小隊在300米外就可以發射火箭彈,采取打了就跑的戰術,這樣打下去,我想鬼子是無論如何也承受不起損失的。300米打毫無防備的敵人,幾乎每炮下去都會有戰果的,隻要同誌們不是太懶,總會找到防備疏鬆,孤立無援深入到根據地裏的據點,那可是一個個活靶子啊!不僅如此,我們來去如風的小隊伍可日行百裏打到敵人老巢去。以有備打無備,勝利的天平絕對會向我們傾斜。
我們采取一擊即走的戰術,不用非要打下炮樓等據點,但是我想,如果每個月光顧某個據點3、5次,每次都給對方造成人員傷亡,他們很快就會撤走的,沒有人願意一直挨揍而還不了手。
馬遷安在上麵侃侃而談,旁邊的彭總若有所思,下筆如飛,顯然也為這個構想所吸引。馬遷安所講並不是什麼新東西,這是麻雀戰而已,而且馬遷安嘴裏的特種部隊與“武工隊”有著共同之處,吸引彭總的是馬遷安將這些升華了,對這種隊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裏麵暗合了劉師長曾經提出來的“敵進我進”的思想,將戰鬥發展到敵占區去,圍魏救趙讓敵人顧此失彼。
彭總一邊記一邊盤算自己的力量,算算部隊中有多少騎兵,又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將他們培訓出能使用火箭筒。不知不覺中,彭總已認可了這種戰鬥模式,剩下最大一個問題就是兵工廠每月能提供多少馬遷安口中推崇備至的火箭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