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這裏,劉邦略微感到受用了些,但是此時他卻不好插話,隻是對韓信點了點頭,示意他繼續說下去。
韓信見劉邦對他點頭,繼續說道:“項王在接見賓客的時候恭敬有禮,頗有貴族風範,不似大王這般絲毫不注重禮節。他總是刻意表現出他的仁愛,言語和態度也極其和氣,。每當部屬有疾病或傷痛纏身的時候,他常常會焦躁不安,甚至會流下心疼的眼淚;在行軍途中,若是軍糧不夠,他還會把自己的口糧送給缺少糧食的部屬。按道理說,他這樣做,是很得人心的,但是他卻在部屬有功應該封爵加賞時十分猶豫,表現的極為吝嗇,已經刻好的印綬捏在手力把玩許久,直到磨去了棱角還不舍得授予該被封賞的人,像他這樣的個性,不過就是婦人之仁,根本不值得提倡。”
韓信對項羽做出“匹夫之勇、婦人之仁”的評價雖然客觀也真實,但裏麵多少還帶著些個人感情的因素。
過去韓信在項羽帳下,隻不過是個執戟郎,官微職小碌碌無為,他也曾多次主動向項羽提出自己的主張和建議,但每次都被項羽駁的體無完膚,更不用說是采納他的建議了。
相比於在項羽帳下,如今劉邦能夠破格封沒有絲毫戰功的他做大將軍,還能坐在這裏興致盎然的傾聽他的觀點,態度誠懇的向他詢問策略,這使韓信大為感動,在情感上也就更傾向於劉邦。
劉邦沒有說話,依然滿臉誠摯的看著韓信,等他繼續把話說下去。
韓信接著說道:“除了以上兩點,項王還犯了很多策略上的嚴重錯誤,這些錯誤一旦犯下,將無法彌補。項王稱霸天下,使各路諸侯臣服,這隻是表麵上的優勢,他放棄關中而選擇回歸江東,才是最致命的錯誤。關中之地積蓄豐實、易守難攻,是作為稱霸天下大本營最好的地方,可他卻放棄了在關中稱霸,反倒選擇回歸彭城,這隻能說明他沒有全局性眼光,對天下局勢的掌握也不夠敏銳,僅這一點,他便失去了地利。”
韓信在分析項羽的時候,劉邦始終沒有說話,隻是滿臉誠摯的坐在他的對麵望著他,仔細的聆聽著他所說的每一句話。
“在秦朝滅亡之後,他背棄懷王之約,將懷王架空,改稱義帝,在戲亭分封諸侯,而且封王的標準完全依照他自己的喜惡,缺乏領袖風範,勢必會造成許多人對分封結果不服,在那時就已經為局勢動蕩埋下了伏筆,如今田榮、陳餘起兵反楚已經說明了問題。不僅如此,他還驅逐各國原來的國君,任用與自己關係密切的將領頂替,又將義帝遷往江南。楚軍所到之處無不遭到破壞,除了楚地之外,其他地方的百姓對他並不親善,表麵上對他恭敬,隻不過是懼怕他的威勢罷了。他的這種作風,雖名為天下霸主,其實反倒是大失人心,隻要我們進入關中,他目前的優勢很容易轉變為劣勢,這樣看來,他又已經失去了人和。”韓信說的這番話,其實並不客觀,項羽在戲亭分封中,所封的十八個王,隻有英布是他手下的大將,其餘的全都是各路諸侯和有功的將軍,分封相對的來說還是公平和公正的。
在韓信之前,包括張良在內,從來沒有人為劉邦分析過項羽的弱點,韓信的分析,仿佛一隻撥雲見日的大手,為劉邦撥開眼前的迷霧,讓他看見一片光明的前景,他頓時感到精神抖擻、信心百倍,也完全接納了韓信的見解。
分析完項羽的劣勢之後,韓信接著對劉邦說道:“天時、地利、人和是成大事的三大要素,項羽已經失去了其中最重要的兩條。大王若是想與他對抗,就要采取完全相反的策略。”
劉邦想要從韓信這裏知道的,就是該如何在處於劣勢的情況下與項羽相抗?,他聽到這裏,連忙長跪起身,滿臉期待的看著韓信,對韓信說道:“大將軍,我該如何去做,還請大將軍明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