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失敗是成功之母(1)(3 / 3)

到1989年,米勒已成為行內頂尖人物,極負盛名,以擅長逆轉公司頹勢而見稱。他應聘挽救王安電腦公司免於破產,可是該公司問題比他所想象的困難要多得多,王安公司業務始終不振,米勒隻好承認失敗。為了挽救公司,他向當局申請重組,並售出公司的製造業務,然後自己辭職。王安公司比起以往規模隻剩下了空殼,但能夠賺錢,米勒已無所憾。

童年逆境確實有助於使人適應環境和敗後複興。屢跌屢起的人知道自己不能控製世界。成功人士視失敗如青春期:尷尬、不自在,但卻是邁向成熟的經曆。

今天,米勒是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的最高財務管理人。這家機構的總裁羅伯特·雅倫和他首次會麵時便告訴他:“我認為你在王安公司的經驗是非常有利的條件。”在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米勒曾問那些在擔心失敗的年輕職員能否“對著鏡子說:‘我已竭盡所能。’要是能夠的話,不論結果如何,都是成功的。”

不可為而為之

人與人之間歸根結底沒有多少差異。他們之所以產生差異的原因,一般來說大致有兩點:一個是刻苦,什麼事隻要你拚命幹,幾乎沒有幹不成的;另一個就是不怕失敗,屢敗屢戰,對於他們來說,人生不是幾回搏的問題,而是這種搏鬥一刻都不能停止,這樣的人能不成功嗎?

能做到這一點的人都是強者,因為既要努力又要承受壓力,失敗多而成功少,咬著牙前進的滋味,從整體來說,苦澀多於甜蜜,但是他們都無所畏懼,甚至“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多麼的難得!

“失敗乃成功之母。”這是古今中外所有成功人士驗證了一千遍一萬遍的道理。許多人都非常喜歡棒球,盡管不怎麼會打,原因是它那種競賽方式,誰都必須跟在球後麵拚命地追逐奔跑,不管這看起來有多麼的無濟於事,不僅如此,你還必須去打你不易擊中的球,否則,你獲得的樂趣是貶值的。

100多年前的瑞典,有一個叫諾貝爾的人,他父親是當地著名的化學家,致力於炸藥的研究,這是一項很危險的科研工作。每次試驗都有可能發生爆炸,諾貝爾的弟弟就是在試驗中喪生的,他們的父親也因此半身不遂。可是,這一切都沒有拖住諾貝爾試驗的腳步。他在馬拉倫湖上堅持著鑽研,那是一艘神秘的大船,船上的燈火徹夜不眠,直至有一天,“轟”的一聲,雷管猛烈爆炸了,實驗室硝煙彌漫,人們認為失敗了無數次的諾貝爾被葬身火海了,但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一個滿身傷痕的男人從裏麵跑出來:“我成功了!我成功了!”

這就是“炸神”諾貝爾,他以生命為代價挑戰失敗而擁抱成功。一方麵是物質的:他們為人類做出了貢獻;一方麵是精神的:他們為此所付出的力量足以令我們仰視。

科學的每一次進步都往往以數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失敗為前提,所以,在根本意義上講,偶然性幾乎是不存在的,它的一切都是必然性的發展,它是必然性跳躍發展的方式,無法獨立於必然之外,因此,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但是,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無論你置身於怎樣的環境,在每一次失敗中都要去找尋成功的種子,在每一次成功中都要去找尋失敗的種子,所以說即使你輸得慘不忍睹,也沒必要失望以至於自暴自棄,隻要你能審時度勢並堅持著往前走,東山再起、卷土重來也不是不可能的。生活這時很可能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

對於失敗和成功要辯證地看:當你萬事如意的時候,似乎又是非常成功的,但是這裏麵可能蘊涵著失敗的因子;但是沮喪不安的時候,似乎是非常失敗的,但是成功可能正在淺滋暗長著,正所謂否極泰來。

這樣,我們應該注重類似幾個問題:失敗是選錯了時間、地點還是人?如果出現了意外怎麼辦?如果無法達到預期目標怎麼辦……漸漸地,你就可以重整旗鼓,迅速反擊,從而獲得成功。其實,失敗時刻都在發生著,成功也是如此。所謂成功者隻是成功多於失敗的人。

在這個世界上,隻有相對的失敗者和成功者,你一定要知道自己的劣勢和優勢都在什麼地方,繼而達到老子所說的“弱者道之用”的狀態,失敗的人頭上,也頂著一片天,關鍵是他們熟視無睹,而成功者時刻都關注著流雲。

不幸與欣慰

在克裏米亞戰役的一次戰事中,一顆炮彈把戰區中一座美麗的花園炸毀了,但是在那被炮彈炸開的泥縫中,卻發現有泉水的噴射。從此以後,就有了永久不息的噴泉。不幸與憂患,也能將我們的心靈炸破,而在那炸開的裂縫中,會有新鮮的經驗和歡愉,不息地噴射出來。

有許多人不到窮途末路時,就不能發現自己的力量。一位著名的科學家說:“當他遇到一個似乎不可超越的難題時,他知道,自己就快要有新的發現了。”

鷲鳥一到羽毛生成,母鳥就立刻將它們逐出巢外,讓它們作空中飛翔的練習,以便日後能成為猛禽中的君主,捕獵的能手。

凡是環境不順利,到處被摒棄、被排除的青年,往往到後來都有堅實的事業。那些自小不曾遭遇任何困難險阻的青年,到後來往往一事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