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李鴻穀對話大學生:做自己讀書的主人
讀書
作者:陳娟
2012年11月7日晚,北京師範大學“紀念記者節 名動京師”講座——《讀書,作為一種信仰》在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三層報告廳舉行。該講座邀請了兩位文化界名人——著名哲學家、學者周國平和《三聯生活周刊》執行主編李鴻穀,與觀眾一起分享了讀書的體驗。周國平說自己愛看大師著作、經典著作,他讀書的特點是“三不主義”:“不務正業”“不走彎路”“不求甚解”。而李鴻穀則認為讀書就像找朋友,大師未必能成為自己的朋友,同時學會讀沒有字的書也很重要。
一、讀大師還是交朋友——周國平、李鴻穀不一樣的閱讀體驗
周國平從個人經曆出發,提到他閱讀取向中存在的三個特點。
第一是“不務正業、博覽群書”。這指的是在讀書過程中不受專業限製,什麼書都看。周國平在大學期間讀的是哲學係,但他大部分時間都在看文學書,哲學類的隻占1/4。周國平強調,一個人來到世界上,最重要就是讓自己完整。文史哲沒有嚴格的界限,都是精神生活的一個部分。
“不走彎路、直奔大師”是周國平讀書的第二個特點。“一個人一輩子能夠用來讀書的時間是很有限的,一輩子能夠讀的書也是有限的。既然如此,就不應該把時間浪費在比較平庸的作品上麵,應該直接去找那些大師。”“選擇什麼樣的書非常重要”,周國平認為,一個人讀什麼樣的書和其精神成長的關係非常大。精神上吸取什麼樣的營養,精神發育的狀態就是什麼樣的。但是,有的人在選擇上卻很奇怪。他說:“古希臘有一個哲學家,他說自己喜歡哲學卻不去讀哲學家的著作,反而去看別人介紹的著作。這就像有一個人愛上女主人,可是他怕麻煩,就向女主人的女仆求婚,這很可笑。喜歡女主人,就應向女主人求婚,在書籍的世界裏就更不該存在這樣的情況。”“不走彎路、直奔大師”才是明智之舉。
當然,大師經典但大師難讀,這是讀者的普遍看法。對此,周國平介紹了自己的第三條原則,即“不求甚解,為我所用”。閱讀主要是一種精神生活,沒有必要去死摳含義,在不求甚解的閱讀過程中,也在不斷地積累對經典的理解。讀書到底是為了什麼?周國平指出,“排除做學問的目的,讀書是為了吸取營養,把自己豐富起來,讀書最愉快的時候是在讀的過程中找到共鳴,是被書中自己不知道的東西喚醒。閱讀的過程是自我發現的過程,也是今後成長的過程”。同時周國平也對現場的大學生們發出了建議:在四年的大學裏培養閱讀的愛好,並且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在閱讀的範圍上不要聽教師的,不要圍著課程轉,要做自己的主人。
相比周國平“以大師為中心”的閱讀理念,擔任過記者,現為《三聯生活周刊》執行主編的李鴻穀持有不同的觀點。李鴻穀認為,讀書如尋友,“每個人成長,從一年級開始,一定有一些書本之外的閱讀物。你讀什麼,你親近什麼,然後你就會追蹤什麼。比如我兒子現在小學一年級,愛看《奧特曼》,他能把市麵上所有的奧特曼買回來,我覺得奧特曼可能就是他的朋友。讀書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尋找朋友的過程”。他對周國平的看法提出異議,“如果不求甚解,大師是最好的選擇。但當你開始閱讀的時候,你會發現大師是遙遠的,大師是大家認為的最厲害的那一個人,但是那一個人未必一定是你要去尋找的朋友”。有兩種“找朋友”的方式。一種是偶然相遇。李鴻穀舉例,他上周去看《1942》,覺得電影很棒,就馬上去找小說。他很偶然地遇到這個叫《1942》的“朋友”,朋友是有源頭的,找它的源頭,再找到作者,再找同類作者,這就是一個從偶然的相遇到一連串相遇的推進過程。這樣,對某一個問題就會形成一個網絡狀的知識結構。
“找朋友”的另一個方式是從好奇心出發。讀者首先要問自己好奇什麼,好奇促使自己去尋找材料的根源。他透露了自己的小秘訣,如果要研究一個問題,他會首先去讀相關的博士論文,因為博士論文的研究綜述會告訴自己在這個領域已有的所有成果,這樣就形成了體係化的理解。除了把書當成朋友這條經驗外,李鴻穀的另外一條讀書經驗就是學會讀無字的書。他說,要迅速了解一個城市,就要去博物館,“因為博物館是一個城市最精彩的,把時間變成空間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