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尋找人生中的“伯樂”(1 / 2)

伯樂識馬的故事告訴我們:即使自己能力出眾,如果不被他人認可,也得不到施展才華的機會。對於晉升加薪來說,同樣如此。絕大多數人都天真地認為隻要有能力就能夠獲得別人的認可,這句話聽起來似乎沒錯,但遺憾的是,現實並非如此。古今中外,多少有學之士懷才不遇,報國無門,隻能在庸庸碌碌中抱怨一生。

下麵讓我們先來看一個真實的故事:

1929年,徐悲鴻擔任北平藝術學院院長。有一天,他應幾位朋友之邀,去參觀在北京舉辦的一個中國畫展覽。在展覽大廳裏,雖然不乏上乘之作,但也有不少畫家墨守成規、作品毫無新意。看了一會兒,徐悲鴻感到很不痛快。正要離開時,忽然被一幅掛在角落的畫吸引住了。他仔細欣賞品味著畫麵上那幾對蝦,隻見它體態透明,須尾舒展,生動逼真,筆法嫻熟。這位觀賞過無數藝術珍品的畫壇大師立刻意識到,此畫作者是一位出類拔萃的藝術人才。出乎他意料的是,這幅畫出自一位年逾花甲的木匠之手。徐悲鴻不由感歎一聲:“真沒想到在這角落裏還藏著一位傑出的國畫大師啊!”這位國畫大師就是齊白石。

幾天後,徐悲鴻聘請齊白石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教授,而且親自乘車接齊白石到校上課。一年後,《齊白石畫集》問世,此書由徐悲鴻親自作序。

齊白石的名、利、地位皆因徐悲鴻的發現而來,這的確是伯樂識馬的故事。可是,如果徐悲鴻當初沒有看到那張畫,齊白石或許就得做一輩子木匠了。作為現代職場人士,要想順利實現晉升加薪的目的,我們不應翹首等待伯樂的到來,而應主動去尋找伯樂,主動與伯樂溝通,讓他們幫助我們實現自己的理想。

法國科學家法拉第曾經是一位印刷廠的工人。在裝訂圖書的過程當中,他對科學產生了興趣。有一次,法拉第去聽著名化學家戴維的講座。聽完了講座,法拉第鼓足勇氣,把自己的心得筆記寄給了這位大科學家。令法拉第感到意外的是,寄出心得後沒過幾天,戴維就邀請他參加一個講座。在戴維的指引、鼓勵下,法拉第做了許多出色的實驗工作。後來,法拉第還被引薦為皇家學院教授,這在當時的科學領域當中堪稱奇跡。

法拉第的經曆,正應了那句老話:“天上掉下烏紗帽,也得伸頭去接”。如果一個人不去主動尋找,即使伯樂就在身邊,也不可能引起他的注意,獲得他的賞識。

尤爾根·施倫普是奔馳工業公司發展曆程中的重要領導人之一,1989年4月被正式任命為該公司的董事。他的成功源於個人努力,但也不能忽視伯樂的相助,更離不開他為爭取到伯樂相助而做出的努力。

施倫普中學還沒有畢業,就輟學去當了一名學徒工。後來被弗萊堡的奔馳子公司老板卡爾弗裏德·諾德曼發現了,幫助他進入奔馳子公司。這也成為他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施倫普清楚地認識到,在德國奔馳公司的總部和本國子公司,像他這樣的人短時期內是很難做出大貢獻的,進入公司的高層更加困難。因此,他幾次三番地向公司提出,要去國外的分部工作。

恰逢總公司計劃增強國外市場的開發能力,於是就把施倫普派到了南非。隨著國際社會對南非政府施加的壓力越來越大,南非當局不得不在1980年被迫推進發動機國產化的進程。南非奔馳子公司的前身——聯合汽車和柴油機銷售公司,和許多在南非投資的外國汽車公司一樣,麵臨著這樣一個選擇:不在當地新建發動機廠,就得參加亞特蘭蒂斯柴油機公司的招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