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本接地氣的讀物
第一眼
作者:本刊編輯部
親愛的讀者,這是我們新年的第一次見麵,也是我們第707次相遇。您可曾記得:過去的一年,我們一起走過塞北江南,領略洛陽的牡丹飄香、山東的魯茶清韻、湖北的稻香蝦肥,為廣東品牌農產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歡欣滿懷,為農產品“湘軍”重整河山的豪邁擊節而歌,也曾為江西椒農滯銷而奔走心憂……
我們一同見證農產品目標價格的出台、農產品電子商務的方興未艾、嬰幼兒奶粉安全經營行動的啟動……
我們一同感受農業信息化建設的突飛猛進、農產品品牌化建設的如火如荼……
自2000年創刊以來,《農產品市場周刊》開本幾經改版,風格幾度調整,但我們的視線從未遠離風起雲湧的農產品市場,從未遠離讀者的需求。
有人說,讀圖時代,應該加大圖片的占比;也有人感慨,應該淡化期刊的農業色彩,讓刊物更加時尚。應該說,這些建議都有一定道理,但未必適合這本刊物。農產品行業,有資本大鱷揮斥方遒縱橫捭闔,也有小本買賣人披星戴月餐風宿雨。有包裝精致富麗奢華的珍品,也有灰頭土臉毫不起眼的大路貨。但農產品行業不是IT時尚業,蘋果畢竟不是iPhone,周刊不是《時尚芭莎》。事實上,我們從來不在意,刊物到底是洋氣抑或土氣。歸根結底,我們要做的是一本接地氣的雜誌。有什麼地,接什麼氣。
2015年,麵對新常態、新業態、新任務,周刊對內容、欄目和封麵進行了新的調整,作了一些嚐試。很難說,這就是最適合周刊的。我們深知,理念的落地,其本身就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相比起刊物的表現形式,我們更重視的,是刊物內容的接地氣。
接地氣,就必須把讀者放在首位。周刊是連接生產與消費的橋梁,但歸根結底是要為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銷售、消費等環節提供有價值的信息,有效服務。
接地氣,就必須忠於事實。真實、客觀是報道的生命力所在。不忠於事實,腳下沾滿再多的泥土,也不過如偽劣商品金燦燦的包裝,心中充溢再多的情感,也終會淪為泛濫的私情。
接地氣,就必須切實解決實際問題。我們不僅是中國農產品市場成長路上的記錄者,在宣傳中央政策、反應群眾呼聲的同時,也致力於個案的剖析、難題的化解。
接地氣,就是要落實剛剛閉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全國農業工作會議精神,探索、探索、再探索,貼近、貼近、再貼近,落實、落實、再落實。
我們在做一本接地氣的讀物,我們希望有你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