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發展進程中,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時期,必須統籌協調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係,進一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從根本上說就是要著力構建節約型的增長方式和消費方式的社會。在社會生產、建設、流通、消費各領域,節約資源、能源,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損失浪費,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創造盡可能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一、構建節約型的增長方式
構建節約型的增長方式要實現四個轉變,即需求結構要由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增長向消費和投資、內需和外需共同拉動增長轉變。產業結構要實現由主要依靠工業帶動增長向工業、服務業和農業共同帶動增長轉變。
要素資源投入,由主要依靠資金和自然資源支撐增長向更多地依靠人力資本和技術進步支撐轉變。資源利用方式,由“資源—產品—廢棄物”的單項式直線過程向“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反饋式循環過程轉變,使經濟增長建立在經濟結構優化、科技含量增加、質量效益提高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經濟增長方式。
二、構建節約型的產業結構
在鞏固農業、壯大工業的同時,要把發展服務業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提高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要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特別是要加快發展並做大做強信息產業,加速信息化進程,加快高新技術和先進試用技術促進傳統產業,促進傳統產業升級,加快淘汰落後工藝、技術和設備。增進企業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和規模效益。調整能源消費結構,提高優質能源比重。根據資源條件和環境承載力,確定不同區域的發展方向和功能定位,優化區域產業布局。
三、構建節約型的城鎮化模式
城鎮化發展必須充分考慮資源條件和環境的承載能力,節約和集約利用土地、淡水、能源等重要資源。要嚴格建設用地的規劃管理,改進建築結構,充分利用可使用空間,把城市建設用地的集約利用與改善城市環境相結合,合理配置綠化用地。大力發展節能建築和城市集中供熱,規劃和建設節約型的綜合交通運輸體係,優化發展城市公共交通,提高交通運輸係統效率,大力推進城市節水,利用各種可利用水資源,建立規範的再生資源與廢棄包裝物回收利用體係。
四、構建節約型的消費模式
在全社會形成崇尚節約、節儉,合理消費、適度消費的理念,用節約資源的消費理念引導消費方式變革,逐步形成文明、節約的行為模式。在服務領域及日常生活消費中,大力倡導節約風尚,使節能、節水、節材、節糧、垃圾分類回收,減少一次性用品使用等成為每個公民的自覺行動,逐步形成與國情相適應的節約型消費模式。
曾培炎副總理於2005年6月25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05建設節約型社會國際研討會”上代表我國政府明確表示,“促進節約型社會建設必須有一個明確目標,去年中國政府提出了2004年~2006年的資源節約的工作目標,即萬元GDP能耗下降5%,萬元GDP用水量下降10%,水的存活利用率提高5個百分點,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率顯著提高,耕地減少的趨勢得到遏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