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借局布勢,力小勢大①。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也②。
按:此樹本無花,而樹則可以有花。剪彩貼之,不細察者不易覺,使花與樹交相輝映,而成玲瓏全局也③。此蓋布精兵於友軍之陣,完其勢以威敵也。
“注釋”
①借局布勢,力小勢大:借助某種局麵(或手段)布成有利的陣勢,雖然兵力弱小,但可顯出強大陣勢的樣子。②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語出《易經》漸卦。大雁飛翔,橫空列陣,全憑羽毛豐滿的雙翼助長氣勢。鴻:大雁。漸:進。儀:威儀。③玲瓏全局:十分完美的局麵(場麵)。
“譯文”
借助某種局麵(或手段)布成有利的陣勢,雖然兵力弱小,但可顯出陣勢強大的樣子。《易經》上說:“大雁飛翔,橫空列陣,全憑羽毛豐滿的雙翼助長氣勢。”
按語:樹上本來沒有開花,但可以做到讓其雜花滿樹,為什麼呢?用彩色的綢子剪成花朵粘在樹上,做得和真花一樣,不仔細去看,真假難辨。花樹交相輝映,造成巧妙逼真的場麵。布陣的道理也是這樣:把精銳部隊布置在友軍的陣地上,造成巨大的聲勢以威懾敵人。
“講解”
樹上開花之計,是說弱小的部隊通過憑借某種因素,改變外部形態之後,自己陣容顯得充實強大了,就像鴻雁長了羽毛豐滿的翅膀一樣。用假花冒充真花,取得亂真的效果,前邊已作過分析。因為戰場上情況複雜,瞬息萬變,指揮官很容易被假象所惑。所以,善於製造假情況,巧布迷魂陣,虛張聲勢,可以懾服甚至擊敗敵人。此按語的最後一句,是將此計解釋為:把自己的軍隊布置在盟軍陣地上,以造成強大聲勢懾服敵人。眾所周知,張飛是一員猛將,但他也是一個有勇有謀的大將。劉備與曹操當陽之戰,劉備大敗,隻得狼狽敗退,令張飛斷後,阻截追兵。張飛隻有二三十個騎兵,怎敵得過曹操的大隊人馬?張飛臨危不懼,臨陣不慌,頓時心生一計。他命令所率的二三十名騎兵都到樹林子裏去,砍下樹枝,綁在馬後,然後騎馬在林中飛跑打轉。張飛一人騎著黑馬,橫著丈二長矛,威風凜凜站在長阪坡的橋上。追兵趕到,見張飛獨自騎馬橫矛站在橋中,好生奇怪,又看見橋東樹林裏塵土飛揚。追擊的曹兵馬上停止前進,以為樹林之中定有伏兵。張飛隻帶二三十名騎兵,阻止住了追擊的曹兵,讓劉備和荊州軍民順利撤退,靠的就是這“樹上開花”計。
“舉一反三”
◎故事一“猴兵”火燒敵寨
四川瀘州地形多崇山峻嶺,地勢險要,且到處都是峭壁陡崖。公元1115年(北宋徽宗政和五年),居住在此地的彝族首領卜漏帶頭造反,朝廷派趙遹為招討使,率軍前去征剿。
卜漏將營寨建在山上,四周是重重的密林。林外設有木柵,並挖有壕溝和陷阱。宋軍來到山腳下,麵對陡峭的懸崖,根本無法登攀上去並發動攻勢,就連用最好的弓弩朝上射擊,也射不到半山腰。所以,在山下一呆數月,竟拿卜漏軍沒有辦法。
這日,趙將軍身著便服,帶著幾個隨從探察地形和敵情。趙遹仔細察看了地形,發現山後有一處崖壁峭直而上可達敵寨,卜漏恃險對此不作防備。趙遹決定將這條“絕路”作為攻打敵寨的突破口。可是,將大部隊送上懸崖峭壁再發起出其不意的進攻顯然是不現實的。就在此時,趙遹看到兩隻可愛的小猴在懸崖上跳蕩追逐,自由如飛。看著,看著,他的腦中不禁跳出一個大膽的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