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第42條建議 遠離青少年犯罪(1 / 1)

一個人違法犯罪有時往往就在一念之間,當你的行為有可能觸犯法律時,不妨冷靜些、慎重些,想想它會帶來什麼預料不到的嚴重後果。

當前,世界範圍內犯罪的一個顯著特點是罪犯低齡化。我國也不例外,據有關資料表明,我國青少年13~15歲是初犯的高峰年齡,15~18歲是犯罪的高峰年齡。在城市刑事犯罪分子中,青少年占70%~80%。

青少年犯罪者嚴重偏離了社會的準則,危害了社會的安定,給社會家庭帶來了無盡的痛苦。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如此多的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呢?主要有:

(1)青少年不穩定的心理特征。青少年正處於成長期,體內激素一方麵促使全身組織迅速發育,另一方麵也增強了腦和神經係統的興奮,導致情緒不太穩定,容易激動,再加上辯證思維發展還不成熟,還不能一分為二地看待問題,較為偏激、莽撞,因此有可能在身心激動、意識“狹窄”,心理失去平衡時犯罪。比如說在青少年犯罪中,常因“哥兒們義氣”打架鬥毆導致傷亡的這類激情犯罪就占有一定的比例。

(2)家庭的不良養育方式。據調查,兩種家庭養育方式容易導致青少年犯罪。一種是飽受溺愛的“溺兒”型,孩子在家中處於眾星捧月的地位,要什麼有什麼;一種是被家庭遺棄的“棄兒”型,這種家庭出來的孩子自卑、報複心強。不良養育方式導致青少年不正常的心態是一些犯罪案件的原因。

(3)社會環境的不良影響。媒介和商品化對青少年的影響是導致犯罪的主要原因。如暴力電影、電視片的影響,美國的一位專家估計,電視誘發青少年的暴力犯罪約占10%。

另外,同伴之間相互接觸時,別人的名牌服裝或者新鮮東西常常成為一種壓力。這可能是導致盜竊、搶劫等犯罪行為的原因之一。

遠離青少年犯罪,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麵加以注意呢?

1.加強自我修養教育。青少年犯罪一般發生在心胸狹隘、頭腦簡單、性情急躁、自控能力較低的人身上,比較缺乏修養。因此應該注意自身修養,逐漸養成較好的處事待人之道。學會尊重別人,與人為善,這樣不僅對健康有好處,而且有利於心理平衡即使在危險狀況中也能處變不驚,不會做出過激的行為來。

2.增強自我辨別能力。我們麵臨的是一個非常活躍的商品社會。社會刺激很多,有好有壞。如何才能分清良莠?這就需要我們自己的辨別能力要強。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多多分析,而不能人雲亦雲。比如同伴要求你共同去做某件事情時,你就要考慮一下,這件事應該做嗎?不能做的應明確說“不”。

3.增強自我控製能力。所謂自我控製能力,是指一個人調節自己思想感情、舉止行為的能力。自我控製能力強的人,無論外界如何刺激,都能保持自身心理平衡、頭腦清醒、處理理智。因此,青少年要加強對危機事件的自我控製,在不如意事情上要提醒自己冷靜,並考慮一下後果如何?在與別人爭執時,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以免情緒受到進一步的刺激;或者給自己一點時間思考是否必須用過激的行為才行?

在青少年犯罪日益嚴重的今天,你是怎麼做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