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懂激勵嗎?

她望著一疊20張的咖啡券發呆,表情不怎麼高興。因為,老板忘記她從不喝咖啡,卻以為用一疊咖啡券,可以激勵她的好表現——如果老板懂得用對方法,或許就不會讓她覺得委屈了。如果你認為自己擅長激勵,不妨想想,你用對方法激勵員工了嗎?

說到激勵,立即映入你腦海中的畫麵是什麼?員工福利,變裝秀,績效獎金,一句讚美,還是得到信任與授權?或者,你對激勵心有疑慮:“激勵一定要花錢嗎?”

激勵一定要花錢嗎?

激勵可能要花錢,例如加薪、績效獎金;但也可能不用花錢,例如讓員工覺得很有成就感。

阿瘦皮鞋總經理羅榮嶽將優秀員工的成功故事編寫成教案,以早會由當事人進行三分鍾演講的方式,將員工的成功經驗複製到每一家分店。他認為:“充分利用人性當中存在榮譽感與成就感,加以發揚光大,讓他們成為組織的榜樣與典範,不但能激勵員工,也能帶動組織成長。”

激勵一定要用花哨的方式嗎?

激勵可以用花哨的方式,對內激勵員工、對外製造話題;也可以回歸基本麵,讓部屬獲得尊重。

台灣奧美廣告策略長葉明桂認為:“經濟增長停滯時,激勵就像是‘全聯社’一樣,不花哨的最好。”他認為激勵就是“尊重人性”,將每一位員工視為不同的個體,依照員工不同的個性量身定做的個性化激勵,部屬有好表現,就用他們最能接受的方式,立刻告訴對方。

再比如,你的公司無法比照大企業給員工提供豪華的健身中心,但“激勵一定要公司資源充沛才能做到嗎?”

激勵可以基於企業層級,提供完善的辦公環境給員工;也可以基於個人層級,隨手做激勵:“給員工最好的激勵,就是老板的言傳身教。”

根據《財富》(Fortune)雜誌公布的“美國百大最佳工作場合”,位居首位的Google,不僅提供員工可以在11個餐廳中選擇的免費午餐,在符合公司規定下可以帶寵物上班,甚至連“讓員工更英俊(理發)”,都能成為激勵員工的誘因。

從一個擁抱到帶寵物上班,從一張禮品卡到員工旅遊,激勵的方向如此多樣化,共同的目的都是為了一件事情——提升工作動機(幹勁,或是團隊士氣)。

你了解員工為何而工作嗎?

工作動機=期待×價值

維克托·弗魯姆(Victor Vroom)在1964年提出“期待與價值理論”(Expectancy-Value Theory),他認為“動機=期待X價值”,意即動機取決於“當事人在采取行動之後,對於結果所產生的期待”以及“期待的結果對於個人的價值”。

“動機”可以分為內在動機(成就動機)和外在動機(獲利動機),前者是發自內心的意願與感情,後者則通常必須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刺激或影響當事者。內在動機通常比外在動機安定而且長久,而激勵的目標,是能夠激發員工的內在動機,希望他們可以通往更高的境界。

“期待”是指一件事情的成功機會,例如這個月業績必須達到100萬,如果主觀上認為自己能夠達成,就會有期待。反之,如果這個月業績必須達到500萬,假使主觀上認為自己不可能達成,期待就為零。

通常人們對於自己的期待,來自周遭人給他的“暗示”,也就是說,如果你對部屬具有正麵的期待,他就會朝著你的期待前進;如果你對他的期待是負麵的,他就會朝著負麵的方向走去——這就是皮格馬利翁效應(Pygmalion effect)。你如何對待部屬,部屬就朝著你期待的方向走,最後成為你對待他的樣子,因此也被稱為“自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價值”是指值得去做一件事情的誘因,例如達成業績之後可以讓人刮目相看,或是可以換得讓家人衣食無憂的報酬。

動機是期待與價值的“乘積”,而不是“加總”,也就是說,隻要期待與價值之中有任何一項是“零”,動機就是“零”。激勵的基礎,就在於了解部屬“究竟為了什麼而工作”,也就是了解部屬對於工作動機所認定的“價值”是什麼,也就是“誘因”。

弗雷德裏克·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在他的保健-激勵理論(Motivation-Hygiene Theory,又稱雙因素理論)裏,將激勵誘因分為兩大部分,有關個人內在的誘因定義為激勵因素,例如成就感、個人成長;有關職場外在的誘因定義為保健因素,例如薪水、工作環境、與上司同事的關係。赫茨伯格指出,內在因素遠較外在因素重要,不過,如果外在因素是正向的,確實有助於工作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