磚塔小院裏的北京磚讀空間
熱點關注
作者:九兒
在北京,如果您穿過西單繁華的商業區,一路向北到了西四,肯定不會眼錯路西的一座鶴立雞群的磚塔。這座高約16米的八角形九級密簷式磚塔,從低矮的平房小院間直聳赫立,將原本就有“胡同之根”美譽的磚塔胡同,又添上了幾分古老與神秘的色彩。
走到磚塔的山門之前,門右一塊豎匾書曰:正陽書局;門左一塊豎匾書曰:北京磚讀空間;門上打橫自右至左刻曰:元萬鬆老人塔。進得院門,古琴之音嫋嫋繞梁,院中佛塔巍峨靜立,四周琪花瑤草、亮桌淨椅。院南兩間院房,一間為辦公之用,工作人員進進出出,忙著布置院內的攝影展覽;另一間院房書櫃滿牆,為正陽書局借書、閱書、賣書之所。小院北側院房三間,一間展陳室、一間會客室、一間衛生間。展陳室展覽著有關磚塔的文物和圖片,陳述著磚塔的曆史。會客室則是筆者此次采訪西城區文化委員會孫勁鬆主任的所在。
磚塔見證著北京城的曆史
元萬鬆老人塔是金末元初高僧萬鬆行秀禪師的骨殖塔。萬鬆老人即萬鬆行秀禪師,自稱萬鬆野老。金代河內(今黃河以北)人。出家於荊州,是金元間著名的佛教大師(屬佛教支派曹洞宗),15歲在荊州出家,受戒後雲遊天下,尋師訪友,參究禪宗修行之道。據《五燈嚴統》本傳:行秀對諸子百家之學無不會通,對《華嚴經》下的功夫最多。他精通曹洞宗的禪說,又長於機辯,年輕時就聲名赫赫。同時深通儒家經典。金章宗於明昌四年(1193)召見他,詢問佛道,並賜錦綺大僧衣一件;承安二年(1197)又下詔萬鬆行秀住燕京西郊仰山的棲隱寺,直到他81歲圓寂。其名聲因其弟子、當時的蒙古書令耶律楚材師事之而益彰。耶律楚材向之參學三年,僧以湛然居士目之,萬鬆老人曾語“以儒治國,以佛治心”。因而耶律楚材在元太宗任中書令(相當宰相)時,推行老師的主張。萬鬆老人著作有《從容錄》《清益後錄》《萬壽語錄》等。
行秀禪師圓寂後,人們為了紀念這位禪師,為其修建骨殖塔。據史料載,行秀禪師的骨殖塔共有兩處,一處就是今天西四路口處的元萬鬆老人塔內,另一處在河北邢台市西南古塔群中,不過此塔群早已不複存在,唯有元萬鬆老人塔留存。
在元萬鬆老人塔建成以後,元大都還在建設當中。胡同一詞源自蒙古語“gudum”,而胡同之稱,始於元大都(北京)。元萬鬆老人塔背後的胡同恰恰是倚磚塔而建,因磚塔而名,同時,磚塔胡同是北京唯一一條有文字記載的胡同。所以,元萬鬆老人塔可以說是北京元大都曆史的一個見證,也是北京胡同發展的一個見證。
但這座磚塔以及背後的磚塔胡同,曆史與文化的積澱非常深,但一直以來卻沒有得到很好的重視和保護。磚塔在元朝覆滅之後曾被百姓圍塔建屋,開過酒店、豬肉鋪,塔身做過磨刀石。
到了民國初年,元萬鬆老人塔荒蕪日久,塔頂長草。1927年北洋政府交通總長葉恭綽等人組成“萬鬆精舍”,籌資整修,並加築了圍牆和門樓。門樓上石額書“元萬鬆老人塔”,並托其附近的廣濟寺代為照看。
民國時期的磚塔胡同曾居住過多位文化名人,其中魯迅先生在這裏住了10個月,創作出了《祝福》《在酒樓上》《幸福的家庭》《肥皂》等膾炙人口的名篇,還完成了《娜拉走後怎樣》《未有天才之前》等著名講演稿。1949年6月,張恨水因突發腦溢血失去了生活來源,隻好賣了原來的房子搬入了磚塔胡同43號(今95號)。幸運的是他的身體逐漸康複,此後還陸續創作了《白蛇傳》《孔雀東南飛》等作品。直到1967年,張恨水離世,他一直都居住在磚塔胡同院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