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得別人的好印象與被人們欣賞的人格特質大致可歸為七類:
(1)善於傾聽———善解人意、善於表達、協調能力和接受力強。
(2)自信———樂觀、開朗、幽默、有趣、活潑、積極、直爽。
(3)聰明———智慧、靈活、機智、敏銳、創意、想象力、善於表達、懂得變通。
(4)果斷———堅強、堅定、毅力、勇氣、氣魄、精力充沛、吃苦耐勞。
(5)親切———體貼、愛心、溫柔、細膩、熱情、專情、浪漫、漂亮、優雅、隨和。
(6)可靠———正直、誠實、踏實、老實、善良、忠誠、負責、謙虛、慷慨、節儉。
(7)穩重———專注、謹慎、含蓄、沉著、耐心、冷靜、安全、勤奮、井井有條。
2 。定位第一印象的小測試———我究竟是誰?(WHO AM I?)
認真思考後回答以下問題:
(1)初次見麵時,自己給人的印象是什麼?
(2)自己希望給別人什麼樣的第一印象?請在上麵列表中用筆圈選出幾個適用於自己的詞句。
(3)自己認為這幾個希望或目標實現的幾率是多少?
形象管理就是針對自己給別人的初次或長期形象,從了解到改變的管理。有幾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1)為什麼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印象與自己希望呈現的印象有差距?
(2)與人交往一陣子後,別人對自己的印象是什麼?與當初的印象有什麼區別?
(3)自己在長期交往的家人、親友心目中的形象是怎樣的?
(4)該如何進行改變?心態需要哪些調整或需要采取哪些可行性高的行動?
3.如何避免別人錯誤解讀自己
心理學研究發現,與一個人初次會麵,45秒鍾以內就會產生第一印象。這個最先印象對人的社會知覺產生強烈影響,並且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並占據著主導地位。另外,實驗心理學表明,外界信息輸入大腦時的順序,在決定認知效果的作用上是不容忽視的。最先輸入的信息作用最大,另外,最後輸入的信息也起較大作用。大腦處理信息的這個特點是形成首因效應的主要原因。
第一印象主要是依靠性別、年齡、體態、衣著打扮、談吐、麵部表情、肢體語言等,判斷一個人的內在素養和個性特征。雖然第一印象不一定完全正確或與事實吻合,但是,首先,人性當中就是包含了這種極為主觀、急於判斷的通性。其次,在這個腳步不斷加速的工商社會,人們急於了解真相,急需判斷人之好壞,這就需要了解更多的信息,但相反人們卻越發強調並注重保護隱私,這就造成了第一印象在彼此交往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有趣的是,歐美為何稱第一印象為“真實瞬間”(MOMENT OF TRUTH)?大家都知道它不完全代表真實,但是偏偏人們卻不但不去查證它的真實與否,反倒情願被這個“偽”真實所誤導。這就形成了不完全真實卻起著關鍵性作用的“真實瞬間”。
首因效應的產生與個體的社會經曆、社交經驗的豐富程度有關。如果個體的社會經曆豐富、社會閱曆深厚、社會知識充實,則會將首因效應的作用運作得體。另外,通過學習,在理智的層麵上認識首因效應,明白首因效應獲得的評價,一般都隻是在依據對象的一些表麵的非本質的特征基礎上做出的評價,這種評價應當在以後的進一步交往認知中不斷地予以修正完善,也就是說,在這個一般人不太留意的誤區方麵,多去留意,是可以改變與調整的。
小軍大學剛畢業,正慶幸叔叔引薦,順利找到第一份工作。報到第一天,他那時尚的“衝天式”發型、耳朵帶個小金圈耳環加上昨晚與同學慶祝找到工作喝酒到淩晨兩點才睡,頻頻打哈欠,給他的單位經理留下了“懶散、溫室花朵、任性、沒紀律”的不良印象。下午開部門會議,經理介紹他時,一句“但願小軍這位年輕時尚的新同事,在試用期滿前證明他是個勤奮、任勞任怨、節製、自製與講求紀律的人。我們拭目以待吧!”小軍是個懂得傾聽的人,頓時明白自己留給了領導不太好的印象。從此,他先把公司規章製度徹底弄明白。每天出門確保自己穿著整齊、有精神,提早二十分鍾到公司,把桌上清理整齊,打開郵件把手邊任務歸類為“急且重要”、“重要但不急”,然後發郵件給同事確定自己的任務,順便還主動詢問同事有什麼他可以幫忙的事。與同事協調工作時,總是能承擔就多承擔,居功時則能謙讓就謙讓。不到兩三個星期,顯見同事們對他的加入與融入表示歡迎。同事們有什麼活動都主動邀請他,他也欣然加入。不久,一個同事過生日,派對上大夥唱卡拉OK時,經理朝他嚷了一句“哎,該輪到咱們時尚的帥哥小軍來唱一首了吧!”小軍立即感受到領導對他的欣賞。與就職首日經理對他那種不屑的眼神相比,真是有天壤之別。小軍很慶幸自己既能堅持自己喜歡的裝扮風格,尤其是發型、耳環等,又能通過在工作中的表現改變別人對他的不良印象。
4.策略性地展現給別人的第一印象
投其所好地表現自己,贏得別人的信賴與好感,與東施效顰、畫虎不成、扭捏作態、逢迎巴結、四麵討好是不同的。是根據對方的性格、需求、喜好,展現自己已經具備的良好性格與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