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河也忍不住發言了。
“新媒體是以互聯網為載體,以手機或者電腦為呈現的方式。
我們也曾與新媒體進行過商業合作,將內容輸出閱讀軟件上,然而效果還是不行。其實還有一點就是如果通過互聯網傳播的話,那麼有誰來買書籍?”
他這個問題十分的關鍵,如果說,一切書上的內容,都能通過網絡上來看的話,又是誰會花錢去買書來看?
新任說道:“但是買書的人還是比較多的,因為用手機看的話,對眼睛十分的不好,現在大家都愛健康,還是比較重視的。”
董事長聽得也是若有所思。
最後看下了我,因為我是到現在也沒有發言。
她問:“小陸,你有什麼見解?”
她問的時候,首寮龐河以及新任都看向了我。
我也把剛才聽他們的時候想著一些東西說的出來。
“其實剛才的三位同事說的也對。
我們固步自封太久了,內容跟不上市場所需要的。
倘若要跟上需求,渠道的變化必須要跟得上互聯網,可以這麼說,互聯網是我們的一條渠道,一個平台。
但是龐河說的也對,若是一切的書都能夠通過互聯網上來看的話,又有誰在買書呢?跟你說的也是,也有很多的人願意買書來看,是為了健康。
我們無法做到所有的人都來買我們的書,我們隻能做到能購買的人願意買我們書,或者是讓原來不願意買我們的書,有興趣買我們的書。
所以說我們的受眾群要明確起來。”我說到了這裏就停了下來。
董事長呢?又接著讓我說。
我就接著說了。
“其次就是內容的變換。現在所多的出版社的書呀,看起來枯燥乏味,一些專用的名詞太過於高大上了,看起來都累腦子,給人的感覺就像百科全書一樣。
互聯網我們可以成為一種宣傳平台。”
我向董事長表達完了我的意思。
龐河發言:“內容的變換。是不是可以理解為換一批作家。我們出版社出版書籍都是有名的作家率先的出版。
因為有名的作家自帶著流量自帶的讀者,一旦出書了,就有人買了。
內容如果變了,那麼基本的流量也就會消失了。”龐河看著我說。
他說到了這裏,我也陷入了沉思,的確他所說的也是實話。
首寮這時候說:“這些年,我們出版的都是有名的作家,然而書籍,這是一年比一年銷售的少。他們自帶的流量並沒有變,但是書籍卻銷售不出去。”
董事長環視了我們一圈說:“你們大家說得都有道理。
老首呀,那你說為什麼銷售不出去呢?”
老首也搖搖頭,表示也不太清楚。
我想了想,發言道:“其實還是跟時代的變化是有關的。自帶的流量沒有錯,是固定的,然而這些流量的人已經長大了,原有作家,他的寫作的內容,並沒有跟著這群流量的長大而有所變化。也可以說他現有的這些流量粉絲,隻要現在網絡比較流行的話就是僵屍粉,沒有什麼實際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