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3 差異化構建完美壟斷(2 / 3)

如今,商業模式創新已經越來越深化,從點創新到企業結構創新,以至於輻射到整個產業,甚至宏觀經濟的結構創新。很明顯的一點是,十年前,我們討論某一個企業的商業模式,可能會模仿,但很少會應用在其他行業。然而近幾年,創客化、“互聯網+”、“金融+”、平台化等模式被探討得越來越多,而且是所有的行業都在探討。這反映出兩點:第一,企業對商業模式的創新已經從一種無意識的試錯,越來越變成一種有意識的提前布局、有主動學習驅動力的頂層設計。第二,企業家對商業模式的“與行業無關”、“跨界應用的可能性”越來越普遍被接受。“跨界打劫”(當然,也擔心被“跨界打劫”)成為很多企業家做商業模式創新的口頭禪。

商業模式對整個產業、宏觀經濟的結構創新,有可能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經濟發展一直困擾的兩個問題:一是契約精神,二是專利保護。

事實上,通過商業模式的創新,可以將利益相關者的行為與長期的激勵、控製、信息沉澱等利益機製聯係起來,從而解決契約上的不完整。例如,電商上的假貨、串貨問題都在逐漸改善。通過商業模式創新,同樣可以將單點的專利以結構化的方式保護起來,進而從根本上保護創新者的權益。例如,騰訊的即時通訊就不需要專利保護,因為其背後有一整套商業模式設計(當然,如果要開展國際化業務,就要考慮是否會觸犯其他企業的專利)。

這裏需要重點指出的是,有兩個維度會成為以後商業模式創新的結構標準配件:互聯網和金融。

商業模式是利益相關者的交易結構。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改變了人與人連接、相處、交流的方式。因此,從時間、空間的底層邏輯上也會重構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物與物之間的交易方式。由於這種交易方式是屬於底層架構的,適用於所有產業、行業。因此,它將會推動到所有的產業和行業。

金融也是如此,金融本質上是不同時間、空間中對資產不同形式的變換,涉及到收益與不確定性的管理與定價。隨著商業的進展,資產不同形式的變換將會越來越靈活、自由,金融機構對收益與不確定性的管理與定價能力也會不斷提高。作為產業的價值加速器,金融將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更重要的是,在交易結構的設計上,我們所麵對的顆粒度將會越來越小(從產業到企業,到部門,到個人,甚至到個人的某部分時間或某部分屬性),對這些越來越小顆粒的定價,金融視角的設計將會越來越重要。

趨勢二:大企業、大平台越來越開放化、社會化

隨著大企業、大平台越來越開放化,社會化,小企業的發展也越來越有空間。這裏有兩個標誌性的事件:第一,奇虎360和騰訊布滿爭議的3Q大戰,使雙方(包括其他巨頭)都開始反思原先的平台封閉策略。第二,蘋果的“Product+iTunes+AppStore”生態生機勃勃,孵化出了200多萬個App,創造了很多資本神話,這為平台型大企業踐行開放策略提供了很好的示例。

對小企業而言,在獨立發展的道路上,又增加了新的選擇。它們可以根據大企業的戰略發展路徑來設計自己的商業模式,尋求在某一天加入大企業的生態圈,並得到更大的發展。因此,不管是大企業還是小企業,在設計自己的商業模式時,對商業生態再也不能熟視無睹,而要設計自己與商業生態中其他企業的交易結構,尋求更為良性、更持續、價值更大的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