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0 用連結重塑人情機製(2 / 2)

那麼陌生人相互認識之後,如何發展成為熟人關係呢?這依賴於信任的建立和加深。根據社會學理論,信任的建立基於四個因素:即能力、誠實、一致性和互惠。

信任建立的第一要義就是,你無法經營信任,而隻能經營自己的可信賴性。要建立良好的關係並獲得信任,唯有努力改進自己,而且上述四個要素都必須齊全。但事實上,中國人存在過度重視“互惠”這一因素的傾向,往往是自己圈子裏的熟人與“擬似家人”就會加以偏袒和維護,而不顧公平正義、法律法規。

其次,信任建立是一個長久緩慢的過程,然而其崩塌則在旦夕之間。人們是否可靠,需要時間的檢驗,但是人們如果出現一兩次的欺騙說謊、背後插刀的事情,信任感就會轟然倒塌。

最後,關係的管理是權力與信任交互運作的。信任為本,權力為輔。遺憾的是,現在很多管理者,總是迷信厚黑學,過於重視權力和權謀,舍本逐末,卻忽視了信任關係的建立,這終究會走上蔣介石的管理模式。

信任與人情交換

隨著科技改變一切的時代到來,人與人結識和熟悉的方式變得越來越多樣化,微信、微博等應用都在改變著人與人交往的方式。但是,中國社會中關係連帶的本質卻仍未變化,人情交換等法則依舊存在。

建立了信任關係,並不意味著建立了熟人關係。熟人關係的建立,還需要一定深度的人情往來。

人情往來可以被視為一種互惠或者互換關係,但卻帶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它不允許討價還價,一方施惠的時候也不能要求實時回報,甚至這種人情都不宜說出口,中國人委婉含蓄的性格在此表露無遺。

這似乎符合隻付出不求回報的共產法則,但它另一麵又具有社會交換性質,這種施惠行為,是一筆筆的人情賬,在原來施惠方需要的時候,是有償還義務的,而這種人情賬,又不是一次償還就能結算清楚的。

可能原來的受惠方,出於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原則,願意終生背負著這筆人情債,終生都願意無限地幫助自己的恩人。也可能原來的施惠方認為如今的自己變成了受惠者,由此原來的施惠方也背上了一筆新的人情債,而時時尋找回報的機會。

由此循環往複,進入良性循環,人情往來愈來愈深,從而建立了穩固的熟人關係。但是,這種熟人之間的信任也不是牢不可破的,一旦一方出現了損害行為、失信行為,或者一方的存在威脅到了另一方的生存,這種信任關係可能就會打折扣甚至破裂。

三國時期孫劉聯盟,雙方聯合抗曹,劉備還是孫權的妹夫,關係看似牢固。但是隨著情勢變化,劉備借荊州屢催不還,加之劉備勢力日益壯大,讓孫權日益感受到了威脅,孫劉雙方終究反目成仇。

熟人中的“人情交換”依然有著理性的一麵,但是這種“恩情”,卻也帶來了一種感性的信任。

理性信任與感性信任是截然不同的:理性的信任則是基於對信息的充分掌握,在精明的利害計算之後,對可預期的結果而產生的信任。感性的信任可以讓人忽視對方行為中的不確定性、信息不對稱以及未來的風險,但仍然願意相信對方。

一而再再而三反複地增強這種情感性信任,理性的算計成分會日益減少,直至轉化為“擬似家人”關係。“擬似家人”之間,往往不再理性地計較太多利害與回報,而會選擇最大限度地相信對方,最大限度地施惠對方。

對於真正的家人,情況又有所不同,因為你無法選擇你的親屬,這群人原則上不能不理睬,更難以斷絕關係。往往對於家人都是選擇盡可能地信任、施惠。但是,另一方麵也要適度地進行管理,要盡可能地既合乎人情,又合理合法。對於一些任性妄為的家人,不能過度驕縱,而要嚴加管教。

由於微信的流行,加微信好友已經成為一個陌生人,變成自身弱關係最方便、快捷的方式。稍微解析一下現在的微信“朋友圈”,裏麵存在大量的“弱關係”。根據格蘭諾維特認為的“弱連接”更有利於信息傳播的理論來說,朋友圈在傳遞消息方麵確實有著無可比擬的速度與廣度。

“弱關係”除了在信息傳播上有利,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人的戒心,產生一些信任感。因此,同樣的產品,由陌生人來推銷與由朋友圈裏“弱關係”的人來推銷,必定後者要更為可信。更何況,推銷的人還有可能不隻是弱關係而已,也許是摯友親朋。

關係連帶使我們所有人都回避不了社會網絡結構,在信任的建立與人情交換的過程中,關係連帶不斷地轉化、加深。朋友圈的“微商”流行,如果產品不靠譜,等於就是在不斷地損毀人際連帶之間的信任。如果長久以來,隻是“微商”一方享受著人情交換的好處,等於就是不斷地侵蝕人際連帶之間的積累。長此以往,關係連帶自然發生變化,朋將不朋、圈不成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