暹羅人率先喊道:“我們要保衛國王,保衛暹羅。”
鄭宇說道:“不錯,雖然我們是明人,但是在北大年已經生根落戶了,我們也是半個暹羅人呢。我建議,咱們每家每戶出一個男丁,拿起武器來抵擋西洋人,同時派人去軍營裏向咱們的暹羅官兵求援,如何?”
北大年的華人向來以主意多,點子多聞名,暹羅人也覺得鄭宇的話在理,於是便開始自發的組織起來。
子夜時分,西洋聯軍二百五十人的先頭部隊進入了北大年城區,這些驕橫的殖民者認為隻要火槍一響,那些土著人就會嚇得四散奔逃。誰知道,從他們踏入城區的第一步開始,就立刻遭到了原始的土槍、弓箭、石塊和梭鏢的襲擊。幾乎每一棵樹後,每一扇窗後都藏著一個虎視眈眈的暹羅人。這支先頭部隊在付出了三十多人的傷亡後,不得不狼狽退回到了海邊。
第二天淩晨,在北大年附近海域,發現了一支總數約在一百艘上下的龐大艦隊,那是隸屬大明南洋華商總會的大明水師。大明水師突然在此出現,極大地震撼了聯合艦隊的殖民者。尤其是荷蘭和西班牙人,他們曾經和大明交過手,但每一次都是以慘敗而告終。大明水師強悍地戰鬥力,龐大的戰艦一直是他們人心中抹之不去地陰影。
這支武裝到牙齒,卻美其名曰為商船船隊的指揮官劉國軒通知在場的殖民者艦隊,大明聽說北大年發了動亂,是特地前來保護當地華人的,不是來同你們作戰的。但是,如果殖民者傷害了華人的生命或者財產,那就等同向大明宣戰。大明艦隊將毫不留情地作出最為堅決的還擊和報複。
作為大明盟友的葡萄牙人自然是識趣地選擇了離開。但是,他們希望通過大明與北大年的“暴亂分子”協商,讓他們接走北大年的葡萄牙人。這種小小的要求,作為慷慨的盟友當然會爽快的答應。
其他殖民者卻一百個不願意,在他們看來,東方都長的差不多,哪裏分得清哪些是暹羅人,哪些是華人?但是有鑒於眼下明顯處於下風,法國人、英國人和西班牙人也明智地選擇離開,條件同樣是接走北大年商館的本國僑民。對於此等要求,劉國軒一一答應。
最後隻剩下荷蘭人了。
劉國軒見到荷蘭人就火大,況且自從台灣和巴達維亞之戰後,大明與荷蘭也沒有簽訂任何停戰條約。而且,在安南之戰中,荷蘭人還作為雇傭兵為安南指揮炮兵部隊,所以目前大明與荷蘭還是在交戰中的敵國。於是劉國軒毫不留情地將荷蘭艦隊給打沉了,隻留下一艘小船為他用,一共五百多荷蘭人喂了鯊魚。
參與北大年大起義的暹羅人,當聽說大明的軍隊到達了北大年,無不歡聲雷動。在他們的心中,大明永遠是他們的宗主國,大明永遠是他們堅強的後盾!隨著大批明軍的登陸,火槍、大炮、機關銃都被抬到了荷蘭商館門口。
商館裏的荷蘭人嚇了一跳,這些強大的武力足以瞬間把商館夷為平地。於是守在商館裏的一百多荷蘭人選擇了投降。
對於這些荷蘭人的處置還算比較寬鬆,除了那個汙辱暹羅人屍體,挑起事端的荷蘭士兵之外,他們被允許攜帶自己的私人物品離開北大年,乘坐的就是劉國軒手下留情留下的那艘荷蘭戰船。後來,那名挑起事端的荷蘭士兵被暹羅人用最殘忍的古老刑法處死。
殖民者前腳離開,巴塞通國王後腳就宣布之前與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西班牙簽署的條約統統無效。不過,葡萄牙後來作為大明盟友,在不久之後,便在大明的默許下與暹羅重新簽訂平等的通商條約,重新回到了北大年。
大明鴻德四年十二月,大明禮部右侍郎李國助再次來到巴塞通國王的邦巴因王宮裏,向巴塞通國王宣讀大明鴻德皇帝的敕令。敕令冊封巴塞通為暹羅國王,暹羅國享有大明屬國所有的待遇,三年一次朝貢,六年一次朝見。同時,敕令也重申了大明對東南亞各國的宗主權,暹羅不得再以任何理由欺淩真臘、滿刺加、蘇門答臘等國。
大明朝廷的這道敕令讓暹羅人歡呼雀躍不止,有了大明做為靠山,他們再也不用怕任何國家的入侵了。
而結果李國助奉上的“大明暹羅國王”金印的巴塞通也躊躇滿誌地計劃著如何與大明聯軍一起攻打緬甸東籲王朝,報仇雪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