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條,明軍永久占領橫山山脈和順安海口。
第六條,大明派遣官員駐北圻各省,監察越吏。
第七條,廣南的峴港和富安的春台開放為各國通商口岸。
第八條,四國的關稅,經重新改革後,將由大明管理。
四國之中,莫朝、占城得利最多,黎朝則是國王重新掌權,雖然失去了一些利益,但是還是劃算的,唯有阮朝,非但沒有獲利,還被迫退還了一部分侵占占城國的土地,這使得阮朝國王十分不滿,為日後的戰爭埋下伏筆。
而大明則通過《大螺條約》使南海真真正正的成為了大明的內海。但是,中南半島的霸主卻還不是大明。要達到這一目標,大明還有一個對手,那就是緬甸的東籲王朝。
東籲王朝是緬甸曆史上最強盛的封建王朝。中國史籍稱其為洞吾、東胡、底兀剌。莽瑞體(緬名德林瑞體)於1531年在東籲創建,故名。東籲同中國明朝關係密切。1635年遷都阿瓦後,又稱阿瓦。明朝於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在底兀剌(即東籲)設宣慰使司。1425年(洪熙元年)和1430年(宣德五年)東籲曾兩次遣使來中國訪問。萬曆年間莽應裏曾進犯雲南,明緬戰爭爆發。
萬曆十一年(1583)正月,緬軍攻陷施甸(今雲南施甸),進攻順寧(今雲南鳳慶)、盞達(今雲南盈江),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明廷迅速派劉綎和鄧子龍率領明軍進行抵抗,明軍在當地土司武裝的配合下,在姚關以南的攀枝花大破緬軍,取得攀枝花大捷。明軍乘勝追擊,鄧子龍率領軍隊軍隊收複了灣甸、耿馬。而劉綴率領軍隊長驅直入,占領了隴川,俘虜緬甸丞相嶽鳳。嶽鳳投降後,緬甸軍隊一觸即潰,明軍一路收複了蠻莫、孟養和孟璉,孟密土司也宣布內附,阿瓦緬甸守將莽灼也投降了明廷。萬曆十二年(1584年)五月,緬甸軍隊再次入侵,攻占孟密,包圍五章。明軍把總高國春又率軍擊敗了緬甸的入侵。自此緬甸東籲王朝的勢力被趕出木邦、孟養、蠻莫等土司地區,叛國投緬的大漢奸嶽鳳被押送京師處死,邊境地區的土司紛紛重新歸順明王朝,明緬戰爭以明王朝勝利告終。但是戰爭並沒有結束,萬曆十三年開始,由於朝政腐敗,明開始繼續被緬甸蠶食。最後一次戰爭在萬曆三十年爆發,明最終由於援朝戰役爆發,而緬甸由於東方暹羅的威脅開始講和,以明承認緬甸合法獲得孟養,木邦為條件,兩國恢複了正常關係。
為了向緬甸用兵,宋友亮首先派出使者,聯絡與緬甸有世仇的暹羅國大城王朝(阿瑜陀耶王朝)。本來暹羅曆來就是中國的藩屬國,暹羅人也從來以此自豪。阿瑜陀耶王朝像素可泰王朝一樣,也格外看重與中國的關係,在整個明代,阿瑜陀耶就派使臣訪問中國110次,最多一年達到6次。從中國那裏,他們得到了當時國際市場上利潤豐厚的絲綢、瓷器,中國也從阿瑜陀耶獲得了沉香、象牙、犀角等奢侈品。
16世紀以後,西方殖民主義勢力逐漸滲入暹羅。1516年葡萄牙和阿瑜陀耶王朝簽訂了第一個條約,規定葡萄牙人可以在阿瑜陀耶城、丹那沙林、墨吉、北大年、六坤等地居住、經商和傳教。1598年西班牙和暹羅簽訂通商條約。1612年英國被允許在北大年開設商館。1617年荷暹簽訂通商條約。自從西洋人以武力打開暹羅的國門,又適逢大明內亂,這才使得暹羅到處可見那些長相怪異的紅夷。
現在的阿瑜陀耶國王名叫巴塞通,他在夏宮以極為高規格的儀仗接見了大明使者禮部右侍郎李國助。
暹羅國的夏宮即邦巴因王宮,帕昭巴塞通國王於1632年開始修建的。整個邦巴因王宮以建在一個人工湖中央的一座金碧輝煌的亭柵為中心,亭柵為典型泰式建築“三尖頂”式,亭尖如同一頂金色王冠,由數十根金色柱子撐起,矗立在漣漪的碧波之上,是夏宮的標誌。宮殿不遠處是一座禦花園,花園北麵是一座中國宮殿式建築,名威哈甲隆殿,中文叫天明殿,泰國式建築埃薩旺貼帕耶阿殿,為木結構建築,屋脊有雙龍戲珠、丹鳳朝陽等裝飾。
李國助在巴塞通王的引領在夏宮裏遊覽了一番,讚道:“這些景物讓本使以為回到了大明呢。”
巴塞通笑道:“我暹羅與大明一樣友好,曆來仰慕大明的文化昌盛。這些年來納貢斷絕,其實是有難言之隱啊。”
“哦?”李國助故作詫異狀。
巴塞通說道:“我國西有緬甸不斷大舉入侵,東有安南不斷蠶食我國邊疆,現在那些大鼻子的西洋人也來乘機巧取豪奪,本王是焦頭爛額,束手無策,想訴苦都沒地方啊!”
李國助佯怒道:“這些浪子野心之徒,趁我明室之亂。奪我屬邦,實在可恨,我大明天朝為爾等父母之國,豈可坐視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