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進一步提高勞動效率,宋友亮組織登州大學堂的技工下鄉,與有著多年烘繭經驗的老蠶農同吃同住,終於將9層柳檔木繭灶改造成了13層的繭車,繭灶內共有繭車4部,繭灶中央裝有橫式風扇,成為風扇車子灶。經過改造的繭灶,減輕了勞動強度,增加了烘力,幹繭易於達到適幹均勻。
不就之後,一種“五井式烘繭灶”又被製造出來,五井式烘繭灶灶間用木製繭車烘繭。由於繭車上下各層溫度不均,幹繭不易達到適幹均勻,但在當時,繭車式烘繭灶比柳檔木搭成的繭灶在工藝上要先進。繭灶分為高、低溫兩部分,繭車由高溫區移至低溫區時,進行翻繭調篦(格),依次循環。
經過工藝改良,登州的柞繭產量從每季一萬多斤增加到每季五萬多斤,蠶繭產量的增加對繅絲技術改進又提出了要求。
山東繅絲業有大框絲、小框絲與廠絲之分。大框絲曆史悠久,因其絲周大得名,也稱土絲。山東蠶民素有自繅土絲的習慣。繅製大框絲時用一周長一丈六尺許的木製大框,以鐵片鑿孔,作集緒器,2人手工操作,1人足踏運車,專管繅絲,1人管索緒。繅出的絲,條份粗,色澤黯,纖度不勻,絲縷紊亂。繅製土絲多為家庭副業,也有專門繅土絲的手工作坊,都是季節性生產。
蠶繭供應量加大,但是繅絲產能落後,於是在宋友亮依照後世的記憶,結合老繅絲工人的經驗,開始推廣一種名為小框絲的繅絲技術。小框絲為半機械操作,繅絲裝置與大框絲稍有不同:將六七口繅絲鍋列一排,左端安一大煮繭鍋,鍋下有一管道通煮繭灶,絲框周長四尺半,其下有管道用以傳送熱氣,使絲片易於幹燥。這種繅絲法,雖仍較粗笨,但比大框絲已進步多了,繅成的絲潔白光亮,與近代機器繅絲機生產出的生絲品質極為接近了。
有了質優價廉的生絲原料,下一步便是絲織了。明代的絲織工藝技術的改進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不管是繅絲用的繅車還是絲織用的織機在明代都有所提高,織機更形成專業化。在明末,蘇州市場上,已有綾機、絹機、羅機、沙機、調機、布機六種織機出售。在工藝技術上,羅、沙在明代有較大改進,從原來的經線分組互絞,織出圓孔或方孔,發展到用一段平織和一段交織相間,並提花,成為現代的羅。綾,是高級的斜紋組織。在宋代,發展為隱藏了斜紋的緞。到明代,緞就代替了綾。明代的改進使絲織物物進入市場,擴大銷路。
眼下,登州的紡織產品主要銷往朝鮮和日本,銷往朝鮮的主要是棉紡織品和絲織品,而出口到日本的,卻是以生絲為大宗。但是,作為穿越眾的宋友亮深知出口低附加值的初級原料是沒有前途的,於是他果斷地下令對出口到日本的生絲征收重稅,而對出口到日本絲織品成品實行零關稅。
由於大量質優價廉的絲織品成品湧入日本,使得日本本土的絲織業收到巨大衝擊,許多小業主紛紛破產,日本生絲進口量一路大跌,這使得鄭家在日本的生絲生意也收到了波及。於是,鄭芝龍把在案頭放了一個多月的宋友亮拜帖拿了出來,並約定在東海勿南沙海麵會麵。
夕陽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還燃燒著一片橘紅色的晚霞。大海,也被這霞光染成了紅色,但是,它比天空的景色更要壯觀。因為它是活動的,每當一排排波浪湧起的時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紅又亮,簡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燒著的火焰,閃爍著,滾動著,消失了。而後麵的一排,則又閃爍著,滾動著湧了過來,在這幽美的夜晚中。
宋友亮踏著軟綿綿的沙灘,沿著海邊,慢慢地向前走去。海水,輕輕地撫摸著細軟的沙灘,發出溫柔的“刷刷”聲,晚來的海風,清新而又涼爽,“控製海洋就控製了世界,鄭芝龍,你終於願意見我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