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閣首輔周延儒跪下了。
刑部尚書徐石麒也跪下了。
兵部尚書陳新甲也跪下了。
都察院左僉都禦史金光宸也跪下了。
崇禎這才從輕發落,將劉宗周貶為庶民,幾個錦衣衛利索地上前脫去劉宗周的官服,推推搡搡地把劉宗周押下了大殿。
崇禎轉過臉來問洪承疇道:“對於遼事,洪愛卿有何高見?”
洪承疇答道:“用兵之道,無非奇正。拚人力、物力、財力,建奴不是大明的對手,眼下最好的辦法莫過於在寧遠、錦州集結重兵,以為正。在遼東、金州乃至朝鮮設立偏師,以為奇。以正兵示型於前,以奇兵騷擾其後,使得建奴春天不能播種,秋天無法收獲。如此一來,好比兩塊磐石左右一起碾壓建奴,定能將建奴碾碎。當年,唐太宗和唐高宗就是用此法消滅高句麗的。”
崇禎大喜,說道:“洪愛卿和宋愛卿真是朕可以倚重的左右手啊。以後遼事就全權交由你們兩位卿家打理,朕再也不會聽信那些紙上談兵之人的胡言亂語了。”說罷崇禎白了陳新甲一眼。
得到了皇帝的支持,宋友亮的“複遼大業”自然幹得更加熱火朝天。奪取了金州衛城之後,明軍開始加固金州衛城。衛城原本是外麵砌著磚石,中間是土坯的方形關城,南北長三百多丈,東西寬一百多丈。南北門都有甕城,城外地護城河寬四丈餘、深一丈多。衛城西麵地寧海門距離金州灣海岸一裏多,東門外幾十丈便是山地丘陵,隻有中間是一條官道和平地,金州衛城便像一把鐵鎖,守衛著身後的金州半島。
這樣地地形,對宋友亮來說極為有利。隻要掐住金州城正麵四五裏許的平地,便可以將建奴擋在外麵,建奴若是要從東麵的丘陵山地迂回,便會喪失騎兵地優勢,宋友亮有十足的把握,可以用步兵在山地對其大量殺傷。
隨後,大量的物資從登州送到金州灣的碼頭。其中最多的便是海陽衛水泥廠生產的水泥,以及並不怎麼均勻光滑的鐵條。緊接著,登州軍的隨軍工夫們開始用一種當地百姓從來沒見過的方式開始建造壁壘。
首先將鐵條折彎,做成自己想要的形狀和大小,然後再用木板在外圍箍住,做成骨架。第二部再在水中拌入從未見過的類似石灰似地粉末和小石子,把它們填充進鐵骨架中。待完全幹透之後,再去掉木板。遼民們發現,這樣做出來的泥板子十分堅固,比石頭有過之無不及。
於是在金州城北門外,以及東西兩側的平地上。到處是忙碌地人群,在城西,一道“Z”字形的城牆輪廓,從海灣延伸到西城牆。城牆的軌跡呈奇怪的波浪狀,一共有兩處折角的凹入,兩處凸起,然後與金州衛城的北城樓連到一起,這是類似於棱堡地設計,敵人想要進攻凸起處。投入兵力有限,想要進攻凹入處,就得承受兩側城牆上攻擊。
東麵在官道外側,也是拉出了類似的城堡牆基,一道牆與金州城東牆平行,然後折向東側的矮丘,那裏將建成城堡的製高點。兩座城牆將官道往中間一夾,在不影響平時通行的時候,任何軍隊想要通過這裏,就要遭到兩麵城牆上的打擊。
幾百個工匠領著上萬的遼民勞工。有的在工地上挖地基。整理土地,壘城牆;有的在專門辟出來地地方攪拌石子水泥、澆注預製水泥板;有的在伐木、采石、采砂、打土坯、燒磚。為了將建奴擋在金州之外,為了不再回去過那豬狗不如的日子,大家都是憋足了勁頭幹活,兩側的城牆每天都要高出一大截。
水泥的作用在這個時候顯露無疑,不僅砌牆時能作為最好的黏合料,還可以將不規則的石頭澆注起來,將石子澆注成方塊,使築城的速度大為加快。
此時,金州聚集一萬多軍隊,兩萬多遼民。而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長,每天消耗的物資都是天文數字。築城所需要的水泥、鋼鐵、糧食和物資等都要從登州運來,但是,宋友亮認為,光靠這樣輸血不行,還得自己能造血。
金州屬於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產區內丘陵地為棕壤,土質瘠薄,不太適合農作物的生長。不過在平川地有鹽漬化草甸土,卻因此培育出優良的母草。主要牧草為禾本科的白茅、黃背、野穀草、狗尾草以及菊科草等,豆科牧草極少,牲畜喜食。因此,金州出產一種優良的馬匹--金州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