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決戰三十裏鋪(1)(1 / 2)

幾乎同一時間,宋友亮、陳永福和高謙三部兵馬在密縣東北的分山山腳下紮營。就算是陳永福的麾下軍紀較好,也免不了征用當地百姓砍樹挖土為自己造營寨,當地百姓大受其擾。反觀宋友亮部,修建工作全部由專職、專業的工夫負責,修建營寨多快好省。

宋友亮的中軍大帳剛剛搭好,正欲同二位師傅孫傳庭和方孔炤商議如何退敵一事,忽然聽得門外有人通傳:信字營營官李信求見。

“快讓他進來!”宋友亮趕緊說道。

李信入帳之後,先拜宋友亮,又對孫傳庭和方孔炤行禮,“屬下收到兩封書信,想呈給軍門!”李信看了看孫傳庭和方孔炤。

宋友亮笑道:“這兩位是我恩師,有什麼不方便的?拿來我看!”

“是!”李信雙手奉上兩封書信。

宋友亮接過一看,隻見信封上沒有寫收信人,也沒有署名,而是畫了一隻小獸,另一份信上也沒有收信人和署名,在封皮右下角一個很不顯眼的地方畫著應該是一座小山似地圖畫。

宋友亮拆開信來一看,畫著小獸的信中寫道:當至歸德。畫著小山丘的信封之上隻寫了六個字:尖山西,三堵牆。

“這是什麼意思?”宋友亮把信紙折好,放回信封,又把信封還給李信。

李信答道:“軍門對我信任有加,屬下便不再隱瞞了。屬下原名李鶴孫,乃是兵部尚書李精白此子。”說罷他指著信封上的小獸說道:“這是家兄李栩的書信,家兄原名李麟孫,故以小獸麒麟為信物。”又指著畫有山嶽圖案的信封說道:“這是三弟李牟的書信,三弟原名李岱孫,故以山嶽為信物。”

“李栩?要是我沒記錯,他現在應該是住在潁州任參將。而李牟~~”宋友亮眼珠一轉,“他現在應該身在闖賊營中吧?”宋友亮說道。

“大人說的都不錯。”李信坦然承認道:“兄長不日便可達到歸德府,可與軍門前後夾擊闖賊。至於三弟岱孫,實是被迫從賊,如今知道我身在軍門帳下,願意前來投效,助軍門殺賊。”

“哦?”孫傳庭用老辣的目光直直地逼視李信,李信毫不示弱地迎了上去。

宋友亮腦海裏則在一遍又一遍的過濾自己記憶中的曆史資料。李栩是李信的大哥,後來被袁時中所殺;再後來袁時中暗中私通巡撫蘇京,李信發現之後就攛掇李自成殺了袁時中,為大哥報仇。而且後世確實有李麟孫(李栩)、李鶴孫(李信)、李岱孫(李牟)都是李精白的兒子的說法。而且李岱孫是先被農民軍俘虜後,為了保命才改名換姓自稱李牟的。

“那麼,令弟李牟打算如何助官兵殺賊呢?”宋友亮問道。

李信答道:“這個尖山西麓有一大片開闊的平原,而且是我們去密縣的必經之路。而三堵牆,則是闖賊的一種戰法:臨陣對敵之時,前鋒列馬三萬,名三堵牆。前者返顧,後者殺之,如此輪番衝擊敵陣。倘若戰久不勝,便命令馬兵佯敗,引誘官兵。當官兵追趕騎兵氣力耗盡之後,便派出步卒三萬,各個使用長槍,擊刺如飛,此刻馬兵回擊,從兩翼進行包抄,無不大勝。”

其時,明朝官兵除了遼東和大同一帶騎兵稍多一些之外,都普遍缺少馬匹。但是李自成因為重視軍隊作戰的機動性,通過各種手段獲取馬匹,所以他的士兵一人備有三匹馬。為了使馬匹肥壯強駿,每逢喂馬時,他就命人將俘虜或擄獲的百姓肚子剖割開,也把米豆放入肚內,使馬和著血一塊吃下;有時則把人肉割下,剁碎與草料混在一起喂馬。這樣他的馬吃習慣了,看見人、問道認得氣味就牙銼得格格響,要撲上去啃咬。所以,遇到戰鬥,戰馬必奮勇向前。

“三堵牆?”宋友亮笑道:“他的三堵牆在我的軍陣麵前不過是三道土坯牆,我的軍隊才是真正的鐵壁銅牆。”宋友亮又用手指輕輕叩擊桌麵,“但是你還是沒有告訴我你堂弟李牟打算怎麼助官兵殺賊啊!”

李信答道:“確實,吾弟書信內容太過簡略。但是吾弟如今在闖賊軍中也是一個指揮三千人的頭目,我料想,如果不是半夜投奔,就是交戰之時引兵退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