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海島顧三麻子(2 / 2)

“那有什麼不能的?文房四寶伺候!”畢懋康樂嗬嗬地一挽袖子。

李信生於明朝萬曆四十四年,天啟七年舉人,是一個文武雙全的人。陳溝村陳王廷,字奏廷,是李信的姑表兄弟,在千載寺與李岩李仲義結金蘭,立誌練就文武全才,報效國家,建功立業。這一年,李信陪同陳王廷去參加武舉考試。因為陳王廷自恃武功高強,沒有向報靶官行賄。考射箭的時候,陳王廷射了一個“鳳奪巢”,就是射的箭從靶中心人家射的箭的孔中穿過。這是射箭水平十分高的人才會發生的事情。報靶官有意把一個中靶之箭報為脫靶。陳王廷怒從心頭起,盛怒之下居然揮刀劈了報靶官。這一下惹了人命官司。陳王廷就跑到李際春的農民起義軍中去避禍。李信受到株連,隻得逃命,李信就到了開封杞縣姨母家中傳拳為生,同時李信又到嗣父(繼父)李春玉在杞縣開的晶白糧行主管賬務。李信如果不是受到突發事件的牽連,他一個舉人,可能會由進士考試,走當官的路。他受牽連,我們也可以看到明朝官場的腐敗。如果不腐敗,陳王廷的事情就不會發生。

萬曆以來,官府加派“三餉”,就是(遼餉、剿餉、練餉)橫征暴斂,民力枯竭。崇禎年間,水、旱、蝗、風交替肆虐,豫東大地歉收連年。其間督師楊嗣昌又率兵來杞,苛求供應,縱兵擾民,致使杞境餓殍遍野,鬥粟千錢。河南的杞縣、太康本是窮地方,隻因田賦較重,地方官吏吃,火耗多,做官人就稱之為,金杞縣、銀太康。”如此天災下杞縣知縣宋某仍然在不停地催征錢糧。崇禎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均蝗旱並發,在督師楊嗣昌的苛求下,知縣宋某催科不息,百姓十分痛苦。

李信專門跑到官府,勸縣衙宋令暫時停止糧食銀兩征收,設法給老百姓賑災供應糧食。

宋知縣說:“兵部楊嗣昌飛檄雨下,若不征集糧食銀兩,我用什麼來供應他們。追究起來,我怎樣來答複?至於賑濟饑民,本縣錢糧匱乏,止有分派富戶。”

李信回去後,就將嗣父米行的大米二百餘石,全部分派給了災民。同時又作《勸賑歌》,教災民到各家勸勉賑濟。《勸賑歌》歌詞唱道:“年來蝗旱苦頻仍,嚼齧禾苗歲不登。米價升騰增數倍,黎民處處不聊生。草根木葉權充腹,兒女呱呱相向哭。釜甑塵飛炊煙絕,數日難求一餐粥。官府征糧縱虎差,豪家索債如狼豺。可憐殘喘存呼吸,魂魄先歸泉壤埋。骷髏遍地積如山,業重難過饑餓關。能不教人數行淚,淚灑還成點血斑?奉勸富家同賑濟,太倉一粒恩無既。枯骨重教得再生,好生一念感天地。天地無私佑善人,善人德厚福長臻。助貧救乏功勳大,德厚流光裕子孫。”。

有一些災民,糾集群眾數十人,唱著李岩所編的《勸賑歌》,到各個大富家庭,引李公子為例,要求捐獻糧食救災。不從,就從糧倉搶出糧食,分給災民。於是《勸賑歌》就到處流傳,災民唱著李岩的《勸賑歌》,到富豪家裏捐糧。不給就在他們的倉庫裏去找糧食,糧食多的,就招呼災民搬走。

受到損失的富豪就跑到知縣那裏,叫知縣出麵禁止。宋知縣本來就不高興李岩跑到縣衙來勸自己停止征收錢糧,要知縣賑災。不聽,他就把自己的糧食散發給災民。散發了自己的糧食不說,還編了一首《勸賑歌》教災民到各處去唱,叫富人捐獻糧食,救濟災民。宋知縣就叫差人拿著捉人的令牌出來發布命令。差人說:“縣官有令,聚集的老百姓,必須馬上解散!各自去幹自己的職業。不許借名求賑,恃眾要挾。如果違反禁令,就是亂民。要捉拿歸案,追究罪行。”縣官的禁令,激怒了饑民。饑民擊碎令牌,一齊跑到縣衙門口,大聲高呼:“如果不準我們勸賑,我們這些人終究要餓死!不準我們勸賑,我們不如一起去搶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