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友亮又從海陽衛調撥了一批糧食和小麥種子到四大衛所,其中自然少不得高產小麥種子。
大明崇禎十三年七月,登州鎮正式開鎮,以宋友亮為登州總兵,戶部侍郎袁樞為監軍。就職大典上,往來道賀者不斷。大家都知道這登州鎮沒有巡撫,軍民之事全由宋友亮一人做主。此人又善經營,號稱海陽財神,大家都希望能跟著財神發家致富。
首先是登州知府陳國英領著同知王子林等一幹登州官員來敬酒道賀,陳國英笑道:“早就知道宋大人是年輕有為的,大明的後起之秀,果不其然!”
宋友亮也是笑道:“我是一屆武夫,以後地方上的民生,還要多仰仗陳知府。”
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眾人除了賀宋友亮之外,姑父趙連理和姐夫夏鳴浩自然也是眾人巴結的對象。大嵩衛指揮使宋國政論官職還是二人的上司,此刻也舔著臉過來敬酒,讓趙連理和夏鳴浩狠狠地得瑟了一把。
走馬上任登州總兵之後,宋友亮便移居登州,在這裏有以前登萊鎮總兵時代的總兵府。這座總兵府,也算是氣勢磅礴,煞是威嚴。有府門、大堂、二堂、三堂、書齋、廂房和後宅一套龐大的雙層樓閣式四合院,占了好大的一片地方。在總兵府正門前,有一對高大的大石獅,依大明例,隻有三品以上官員,門前才可以擺放大石獅。在正門前,除了粗壯的上馬石外,還有一大片寬闊的石板較場。
今天是宋友亮到任登州的第三天,這天軍門接見,諸將入謝,兼辭歸信。大門口,布滿了幾排幾列的府中守衛標兵,個個都是打起精神,虎視眈眈地看著眾人。大門外地較場上,密密麻麻的站立的都是紅纓鳳翅的軍官們,這些人都在等待著宋友亮地召見。在較場上的隻是六營的低級軍官,而鄧右揚、蘇自興、李躍、劉文明、吳廷賓、張光六名營官則是在府內地白虎堂內相候。白虎堂是各官宅地標誌之一,這裏是訪客在見主人之前歇息等候的地方,在這裏白虎堂內是不能攜帶兵器地。宋友亮總兵府內這個白虎堂高達五米,整個屋子給人以一種敬畏感。
登州六營的六個將官全都努力收起贅漲的小肚子,把頭昂的高高的。
宋友亮正翻看著登記士兵的花名冊,“花名冊登記士兵9197名,實際數字有沒有一半啊?吃了不少空餉吧?”宋友亮隨口問道。
“呃~”
“嗯!”
“這個!”
“額。”
“哦!”
“~~”
六個營官都支支吾吾,說不出話來。
“算了,本官也不是來翻舊賬的。”宋友亮把花名冊扔到桌子上。眼見花名冊落下,六個營官的心也終於回到了自己的胸口。
鄧右揚大著膽子說道:“大人聖明,其實這種事情早就心照不宣了。”
宋友亮抬眼看了看他,此人生得健壯,就是身上缺少軍人的氣質,被海風吹黑的臉,看上去十足像個老漁民。
宋友亮重複了一遍方才說的話:“本官說過了,本官不是來翻舊賬的。以前你們做過什麼,本官一律既往不咎,但是以後,你可得記住了,要守本官定下的規矩。”
“謹遵將命,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六人站直了身子。
“那就好~”宋友亮點了點頭,“回去清點各營人數和軍械的數量,把實實在在的數字報給本官。”
“那個~那個~”第二營營官蘇自興扭捏地說道:“曆年欠餉的數字要不要~~要不要也一起上報?”
宋友亮白了他一眼,蘇自興趕緊低下頭去,“當然要報~下一步本官要裁汰老弱,整頓軍紀。那些老弱之兵,在補發欠餉之後,本官另有安排。留下的人嘛,也是另有重用~另外,明日本官要在校場閱兵,所有官兵都要係數到場。”
“得令~”六人趕緊告退,在回各自大營的路上,六人都在考慮是不是要把欠餉的數字報的大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