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少不看水滸(2 / 2)

“什麼古怪的人?”宋友亮詫異道。

“一些人像是中原綠林、一些人是朝鮮人、還有一群和尚、聽說話也像是朝鮮人~!”

“朝鮮人?和尚?”宋友亮有些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果然,在新建的海陽衛西校場轅門外,聚集著一群人。從服飾看,有穿著大明漢服的漢人,有穿著燈籠褲的朝鮮人,還有幾個身穿僧衣的和尚,但是與明朝和尚略有不同。

“這位便是海陽衛指揮使、守備官宋友亮宋大人~!”潘玉柱屈居宋友亮身後,躬身道。

“想不到名鎮山東的宋大人這麼年輕,果然是英雄出少年~!”一個年級三十來歲的漢人首先行禮道:“在下張萬騰,兗州武師,率領一幹弟子前來投軍,殺敵報國~!”

宋友亮拱手還禮,問道:“好漢練的是何門何派?”

張萬騰笑道:“千躍張之跌的嫡傳弟子。”

“哦?好漢練的是地躺拳?”宋友亮笑問。

“正是~!”張萬騰笑道:“方才我看大人的士卒操練,步伐整齊穩健,手執長槍如山而進,看似勢不可擋,但是百密一疏。”

潘玉柱皺眉,哪有這樣說話的?

宋友亮確實莞爾一笑,說道:“好漢說的,可是下三路?”

“正是~!”張萬騰不卑不亢地說道:“雖說一寸長一寸強,但長槍太長之後就顧不到身前腳下。如果我麵對大人的兵士,隻需就地一滾,滾到他們腳下,那還不是任我宰割?”

宋友亮欣喜地說道:“我早就想到了此節,可惜軍中無人會使地躺拳或者地躺刀之類的武藝。現在好漢主動前來投軍,真是雪中送太。”

張萬騰也是大喜道:“大人就是收下我們了?”

“好漢帶來多少人?”宋友亮問道。

“不多不少,正好整一百~!”張萬騰趕緊答道。

“好,就將你們編為一個百戶,專門負責教授地躺拳和地躺刀~!”

張萬騰興高采烈地跟著軍吏登記造冊去了,另一波朝鮮人由圍了過來,“小人是朝鮮人,名叫崔孝一,是朝鮮的軍人。因為朝鮮已經被親韃子的西人黨金自點把持,小人隻能來大明繼續抗擊韃子。”這個朝鮮人說著流利的漢語。

“你就是崔孝一?”宋友亮有些意外。

崔孝一,朝鮮關西人。崇禎末年,崔孝一舉家浮海,在山東登州海邊登陸,輾轉投靠山海關外的寧遠總兵吳三桂。這個朝鮮人為何不惜千裏而來當兵?當時的朝鮮王朝已投降滿清,割斷與大明皇朝二百多年的宗藩關係,該國的誌士仁人再沒法在本土抗清,唯有來到父母之邦執幹戈以衛社稷。

滿清鐵騎曾先後兩次攻陷朝鮮,殺戮之慘,不下於萬曆年間的抗倭之戰。滿清得勝撤軍時,擄走數十萬朝鮮人,在遼東「人市」作牲畜般公開拍賣;家屬想贖回親人的話,則需「男黃金五蔖,女三蔖」,簡直是擄人勒贖!因此,朝鮮大部分家庭都與滿清有血海深仇。朝鮮與我們的大明皇朝同樣是以儒立國,「夷夏之辨」絕不含糊,是以該國雖已臣服滿清,內心深處仍遙尊大明為天朝、上國,而崇禎帝自然仍是天子、皇帝。

朝鮮野史說,崔孝一在本國時曾當兵,也曾與清兵戰鬥。至於說他曾有意募人刺殺清帝皇太極,正史並無此說,不可信。無論如何,崔孝一是懂得武藝的,因此來到大明從軍後,立了軍功,很快便成為吳三桂手下的中級軍官——「把總官」。其實,當時有不少朝鮮人像崔孝一般來到大明當兵,當中又以林慶業最為聞名,也最為朝鮮史書所稱道。

不過,可能是因為蝴蝶效應的作用,崔孝一沒有去投吳三桂,反倒是來了登州。

崔孝一手指身邊一個五大三粗的朝鮮壯漢說道:“此人名叫車禮亮,是有名的大力士。”說罷崔孝一又手指身後的一大群朝鮮人說道:“他們和我一樣,視大明為父母之邦,和韃子有血海深仇!”

“小人願為大人效命!”車禮亮的漢語有些夾生,但是至少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意思,其餘朝鮮人就不會漢語了,一起用朝鮮語大聲喊叫,估計意思和崔、車二人要表達的差不多。

那個朝鮮和尚也上前說道:“小僧法號獨步,和崔施主一樣,都是為抗擊韃虜而來~!阿彌陀佛~”

宋友亮早有連接朝鮮,多方牽製和攻打滿清的計劃,本打算派遣錦衣衛到朝鮮去秘密行事,如今有了這班朝鮮“誌願軍”,那就省事多了。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