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圍剿鹽寨(2 / 2)

“嘿嘿~”古雨山點了點頭,笑而不語。

“古兄知道哪裏有這樣的鹽寨嗎?”宋友亮也覺得有必要為自己多開幾條財路。

“知道是知道,但是這寨子不在千戶管轄範圍之內~~”古雨山的手指在他自己拿出的地圖上劃過,”它在乳山巡檢司管轄之下~”

明朝的鹽法是這樣的:沿海產鹽人家稱為”灶戶”,灶戶生產出來的鹽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必須完成的鹽課任務,稱之為正額鹽,每引四百斤,官府給米一石作為工本錢。其餘超額完成的部分稱之為餘鹽,也必須上繳,但是官府的收購價格價格比正額鹽高一倍左右,這時朝廷是全部鹽貨的擁有者和經營者,後來朝廷改撥發工本米為工本鈔,並隨著鈔值的不斷下降,灶戶的實際收益也不斷下降,靠低價向政府上繳正額鹽已經難以維持正常生計了,他們隻能通過加大餘鹽產量的方式以維持收益。同時朝廷因自身經濟狀況的不斷惡化,已無力包收灶戶日益增加的餘鹽,於是財雄勢大的商人們便開始直接向灶戶們購買餘鹽獲利,到弘治初年,鹽商們的這種私自行為被明廷承認,作為解決守支問題的一個措施,史稱”買補餘鹽”這樣一來,原本被鹽法禁止的灶戶私自賣鹽的行為,就成為一種合法的行為。灶戶餘鹽有了合法的出售渠道,又反過來刺激著餘鹽的生產,餘鹽的產量遂越來越多。據有關資料記載,在長蘆鹽運司,有的灶戶可以一次組織十萬引餘鹽,其經濟實力之強,灶戶餘鹽之多,由此可見一斑。

財雄勢大的商人可以去灶戶那裏直接買鹽,有些沒本錢的卻又想發財的人,便鋌而走險,武裝起來製造、販賣私鹽。原來在乳山巡檢司管轄下有三十戶灶戶,每年可產鹽二十四萬斤,以官鹽每斤售銀0.01兩,價漲之時或至0.06兩計算,趙連理每年可以從中得到少則二千四百兩,多則上萬兩銀子的收益,雖然這筆錢隻有少部分能落入趙連理的口袋,總是一筆可觀的收入。但是私鹽的價格長期維持在0.0015兩/斤,官鹽1斤之價可買私鹽40斤。官府從灶戶那裏低價收鹽,再高價賣出。灶戶獲利微薄,於是他們幹脆拖著正額鹽不交,開足馬力製造餘鹽。趙連理嚴厲懲治了幾次之後,灶戶們幹脆集體逃亡,加入了販賣私鹽的鹽梟集團。這下趙連理不光因為灶戶逃亡被大嵩衛指揮使宋國政一通臭罵,還因為沒錢孝敬宋國政失去了晉升的機會。所以,一提到私鹽,趙連理恨得牙根癢癢。

“不過~~友亮啊~”趙連理有些愁眉苦臉地說道:”那些鹽梟都是亡命之徒,廝殺起來不要命,我也曾領兵圍剿過,但是~~”

“姑父,他們有多少人?”宋友亮問道。

“四百多人,盤踞在乳山口外一處名叫貓嘴口的海灘上~”趙連理答道。

“侄兒已經練了一營兵馬,他們經過斜山梁剿匪,配有精良的火器,還由帶過兵的五官操練了好幾個月,應該可以一戰了~~”宋友亮對自己的新軍很有信心。

趙連理聽說過宋友亮領著一班軍戶剿滅馬賊的事跡,心想這鹽梟再凶,也凶不過馬賊吧?既然能打得贏馬賊,那鹽梟也應該能成,於是趙連理當下拍板,帶上自己的五十個家丁和四百個健壯的軍戶,隨宋友亮一起剿滅鹽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