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經理人來說,要想在商務活動中贏得成功,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是不可缺少的。要通過交流和溝通影響上司和員工,口才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可以說,說話的好壞是衡量一個經理人是否稱職的重要標誌之一。
◎ 說話是成功的階梯
說話的好壞關係到經理人管理與處世的成敗。說話對經理人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首先,語言作為信息的第一載體其力量是巨大的。在社交場合,語言是最簡便、快捷的傳遞信息手段。一個說話得體、有禮貌的經理人總是受下屬歡迎的。相反,一個說話張狂,傲慢無禮,居高臨下的經理人總是不受人尊敬的。其次,隨著現代信息社會的發展,對說話要求也越來越高。快速發展的社會尤其講究速度和效率,於是要求經理人說話應充分節約時間,簡明扼要,能一分鍾講完的話,就不應在兩分鍾內完成。同時要求經理人說普通話,並且要有邏輯性和條理性,這也是社交活動所必需的。第三,信息社會的要求,經理人還應學會“人機對話”,以適應高科技帶來的各行各業的高自動化的要求。
在日本和美國,已有口語自動識別機,用來預訂火車票等。文字的機器翻譯若幹年後將發展成為口語的機器翻譯,語言打字機的使用,將使人類的雙手獲得第二次解放。這些人工智能的發展,迫切要求人們不僅能說標準的普通話,更要求人們應講究如何說話。
不重視說話的經理人已難以適應時代的需要,這迫使人們突出重圍,走出家門,去廣交朋友,去學會說話,通過說話去創造效益、架設橋梁、增進友誼、創造理想的明天。講究說話可謂是人人所需,也是人人必須,誰把說話當小事,誰就必將在交際中處處碰壁。
現代社會是一個競爭與合作的社會,有的人在競爭中失敗,有的人在合作中成功。這其中奧妙何在?生意場上有“金口玉言,利益攸關”之說;政治場上有“領導過問了”、“一言定升遷”之說;文化界有“點睛之筆”、“破題之語”;生活中更有生死榮辱係於一言之說。可見,在現代交際中,是否能說,是否會說,以及與言談交際相關知識能力的多寡,實在影響著一個人的成功與失敗。
人們在社會中生活中,要交流信息,要溝通思想,靠什麼呢?靠有一定的語言交際能力。在這種語言交際能力中,口語能力尤其重要,應用也最廣泛。不善言談的人是很難讓人了解其價值的。
目前,信息化社會對口才提出了時代的要求,這是時代的需要,也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應具備的一種能力。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從公關到外交,從普通員工到職業經理人,能言善辯、出口成章的人越來越顯示出一種固有的優勢。
曆史上,孔子運用口語藝術開展教育,晏子使楚口才不凡,蘇秦以雄辯之才掛起六國相印,張儀四處遊說建功立業,範雎說秦王,觸龍說趙太後,藺相如“完璧歸趙”,諸葛亮聯吳抗曹、舌戰群儒……到了近代和現代,也出現了梁啟超、孫中山、魯迅、毛澤東、周恩來、聞一多等許多能言善講的大師巨擘。可見,口才的興盛是和文化發展、思想活躍、人才輩出密切相關、同步一致的。如今,文化教育空前普及,各種人才急待開發,而許多人卻口才不行,這並非是先天不足,而是長期的傳統觀念和因循守舊的教育弊端所導致的不良後果,是長期不重視口才的必然結果。
俗話說:“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確,跟那些有知識且具有口才的經理人交談,比喝了醇酒更令人興奮,比聽交響樂更能振奮精神。良好的話語可以帶給人愉悅和歡暢,幫助你增加知識和修養,激發你的創造力,也可以增進人們感情的融洽。
在經濟發達、重視信息的社會中,人們常常根據一個人的講話水平和風度來判斷其學識、修養能力。在這裏,口才與交際的學問作用之大,影響之大,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意料。難怪美國人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把“口才、金錢和原子彈”看做是賴以在世界上生存和競爭的三大法寶。20世紀60年代以後,他們又把“口才、金錢和電腦”看做是最有力量的三大法寶。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用“電腦”代替了“原子彈”、而“口才”竟連續獨冠“三要”之首,足見其作用和價值非同小可,其中的奧秘使我們有充足的理由認定:是人才者未必有口才;而有口才者必定是人才,而且是不可多得的通才。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正常人不需要說話,不需要和別人交流,也沒有任何一種工作不需要和別人打交道。信息社會就是要提高信息的價值;人際交往日益頻繁和現代生活就是要發展口才與交際能力。所以,口才和交際能力確實是我們提高素質、開發潛能的主要途徑,確實是我們駕馭生活、改善人生、追求事業成功的無價之寶。
通觀古今中外,凡是有作為的經理人,都把口才作為必備的修養之一。對於普通人來說,雖不至於用演說引導群眾、鼓舞士氣,但日常生活、工作中與人交際也需要有良好的口才,否則,成功之路也會更加曲折。
美國俄亥俄州的馬瑞塔學院把畢業之後工作不久和畢業之後工作10年以上的新老兩部分畢業生請回學院進行測驗,讓他們根據各自的親身體會回答:你在學校裏學的哪一兩門功課對你走上社會最有用?新老畢業生一致回答:最有用的課程是演講學和交際學,它教會我們怎樣說話,怎樣與人打交道;其次是英語課,它教會我們怎樣閱讀和寫作。
在美國留學多年的朋友告訴我:口才和交際的學問,在美國、歐洲和日本等發達國家早已盛行,不論是學校教育還是成人教育都很重視開設這門課程。
說話、演講的能力已成為現代經理人必須具備的重要能力,更是創造型、開拓型人才的必備素質。口才這門學問的重要性愈來愈明晰地呈現在人們的麵前,從而也促使人們加深了對它的研究。
但是,有些人卻認為,不論有無口才,隻要自己有其他才幹,同樣可以達到成功。可是,才幹被人認識,需要有一個過程,特別是雙方接觸時間不長,相互還不了解的情況下,許多時候還需要“毛遂自薦”,向對方顯示自己的能力,這就必須借助於口才了。成功學大師戴爾·卡耐基說過這樣一件事:費城有一位青年,為謀求職業,整天在街上徜徉,為的是想有哪一位闊人能發現他的“存在”。然而,不管他做出什麼引人注目的舉動,都無法引起人家的注意。有一天,他靈機一動,突然闖進該城巨富鮑爾·吉勃斯先生的辦公室,請求主人犧牲一分鍾接見並容許他講一兩句話。吉勃斯看到這位衣衫襤褸的青年神采奕奕,也許出於憐憫,破例滿足了他的要求。起初,吉勃斯隻想應付一兩句,想不到兩人越談越投機,一直談了一個小時。結果,這位青年獲得了一個優越的職位。這樣一個窮途落魄的青年,在以前謀職一無所獲的情況下,竟在半天之內獲如此美滿的結果,不能不部分歸功於他說話有一種懾人心魄的磁力。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講求日常說話的傳統,對口才的作用有較高的評價。孔子說過,一個人說一句話可以表現出他的聰明但也可以表現出他的愚蠢。他說,君子對於自己說的話,是從來不馬馬虎虎對待的。經常說有益有用的話,人就變為萬物之靈;而經常說無用有害的話,人就變成萬物之怪。口才能力的提高就是要使人能夠接近萬物之靈,而遠離萬物之怪,走向高層次的文明。作為現代文明社會的一分子,非常有必要重視和訓練口才。
在西方,有位哲人還說過:“世間有一種成就可以使人很快完成偉業並獲得世人的認識,那就是講話令人喜悅的能力。”人才或許不一定有口才,但有口才的人必定是人才。口才是現代智能型人才的基本素質,思維敏捷、能言善辯是事業成功的保證。當年王光英到香港創辦光大實業公司,他一下飛機,一位女記者以藐視的口吻,突然發問:“你帶了多少錢來?”王光英先是一驚,少頃,隨機應變地回答:“對女士不能問歲數,對男士不能問錢數。小姐,這是公認的吧,你說對嗎?”在場的記者哈哈大笑。王光英機智的言辭不僅使自己擺脫了窘況,而且給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等於給他要辦的公司做了一次不費分文而效果特佳的廣告。有這樣麵對刁難應付自如的企業家,你不得不相信這家公司會“光大”起來。
有些人以為自己將來並不想當教師,更不想當企業家、外交家,口才的學問可有可無。殊不知,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對人們口語表達的要求日益提高。如自動化的顯著標誌之一,就是人們用口語指揮機器。現代化的車站、碼頭、飛機場,甚至開汽車、飛機都可以通過人機對話進行指揮和管理。人和機器對話,雖然不要求人有縱論天下的雄辯口才,但口才的一些基本原則還是要熟練掌握的,起碼你說話要標準,合乎邏輯。否則,機器就不會按你的意願去辦事。還有一些人不了解口才的巨大作用,甚至看不起會講話的人,認為表現口才是“耍嘴皮子”,其實口才決不是隻憑兩片嘴皮子,而是一種綜合能力的體現。一個善於說話的人,首先必須具有敏銳的觀察力,能深刻認識事物,隻有這樣,說話才能一針見血,準確地反映事物的本質;其次,還必須有嚴密的思維能力,懂得怎樣分析、判斷和推理,說話才能滴水不漏,有條有理;最後,還必須有流暢的表達能力,詞彙豐富,知識淵博,說話才能生動通順。正因為口才具有綜合能力的特征,所以說:口才是學識的標誌,是事業成功的階梯。
◎ 說話的社會價值
語言交流是一種社會性的交流。經理人說話的時間、環境和方式,總要受社會形態的製約;表達的效果,也總要經由社會層麵反映出來。經理人的語言對社會有著重要的價值,魅力無限。
1.政治風雲中一言抵九鼎
社會離不開政治風雲的洗禮。古今中外的執政者和有識之士,曆來看重說話的重要作用。
我國很早就有這方麵的文字記述。《周易·係辭上》說:“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認為製造混亂可以借言語為媒介。孔子就明確指出,“一言而興邦”、“一言而喪邦”(《管子》)。劉向說得更具體:“百行之本,一言也。一言而適,可以卻敵;一言而得,可以保國。”(《說苑》)他把說話當成百行之本,這是非常有見地的。
縱觀曆史,橫看現實,成功的政治家無不以自己高超的說話水平取勝。他們機敏睿智、伶牙俐齒、巧發奇中、一言九鼎。為維護國家、民族的利益,或遊說、或勸諫、或答辯、或談判、或演講、或辯論,均以說話水平導航政治風雲,左右形勢變幻。高超的說話水平可以叱奸佞於朝堂,醒群眾於街衢;化幹戈為玉帛,挽狂瀾於即倒。
戰國時,秦國吞並了韓、魏這兩個大國之後,接著企圖染指小國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到秦國交涉,同專橫、凶殘、貪婪的秦王進行了一場殊死的唇槍舌劍之戰:痛斥了秦王的無理要求,打擊了秦王的囂張氣焰,維護了國家的領土和主權。漢末,諸葛亮對劉備的“隆中對”,一席話將天下三分,奠定了蜀漢的基業;他後來又巧言遊說江東,勸說了孫權與劉備聯手共同抗擊強大的曹操。
羅馬共和國的執政官愷撒被布魯特斯派刺殺身亡,名列羅馬共和國“後三頭”之首的安東尼站在愷撒的屍身旁發表了《災難,你已來臨》的演說。盡管他一再聲稱自己“隻是有話直說”、“不善言辭”、“又不善雄辯,所以不可能激勵大家的情緒”,可是他的這一演說卻煽動起國人為愷撒報仇的怒潮,從此造成共和國的長期混亂,直到覆滅。
美國南北戰爭中,南方奴隸主驅使奴隸為自己賣命。為了粉碎南方奴隸主分裂國家的企圖,林肯總統及時在內閣會議上發表了《解放黑奴宣言》,他向奴隸們莊嚴宣告:“從1863年1月1日這一天起永遠獲得自由!”兩天後,他又站在白宮陽台上向群眾演講,重申這一宣言。他深信,這可以“換取這個國家未來的幸福和繁榮昌盛”。果然,宣言發布之後,奴隸紛紛倒戈、逃亡,南北形勢發生巨變,很快林肯領導的北方軍獲得了徹底的勝利。
這些例子無不顯示出說話水平在政治風雲中的極大威力。正因為如此,曆來統治者都力圖引導人們的輿論,希望人們說的話有利於自己的統治,有利於國家、社會,而不要損害自己的統治,不損害國家和社會。
我國最早的典籍《尚書》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帝曰:龍,朕疾讒說殄行,震驚朕師;命汝作納言,夙夜出納朕命,惟允!”意思是:“舜帝對他的部下龍說,我痛恨說壞話、做壞事,那會驚憂我的百姓;命令您做納言官,早晚傳達我的命令、收集對我的意見,一定要認真公正!”他設納言官的目的,就是要規範人們的言語,杜絕壞話。
周厲王是一個無道的暴虐之君,國人實在忍受不了,便議論紛紛,甚至譴責怒罵。厲王找來衛巫,讓他監視國人,不準他們亂說話,違者一律殺之。於是國人再不敢說話,路上相遇,隻是彼此用眼睛看看而已。厲王竟自鳴得意地說:“我能夠製止國人講話了。”不讓講話,這怎麼行呢?“人之所以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為人!”國人有憤怒而不能宣泄,必然越積越深,危害會更大。召公清楚地看到了這一點,尖銳地向厲王指出:“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是。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召公的話是很有水平的,他從維護周朝統治的利益出發進行勸諫,比喻貼切,說理透徹。遺憾的是,忠言逆耳,厲王沒有聽從勸告,終被憤怒的國人造了反、趕出了國門。
2.軍事爭戰中一言勝百師
孫子說:“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敵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在軍事爭戰中,善於用兵的將帥,是可以不靠雙方刀兵相交就能取勝的。孫子把這種行為稱為謀攻———謀劃進攻,就是以謀取勝。他認為,不戰而使敵人屈服,這是好中之好的謀略。而高超的說話水平正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正如劉勰所說:“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