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上下正街 大邑新場的豐足大船(3 / 3)

上圖:天府水鄉

寺名變換感恩永存

新場古鎮的發展,恩人不可忘卻。上正街現建的璧山寺大門內側正中有4個字“感恩的心”,寺內供奉璧山爺、璧山娘娘夫婦二人。關於寺廟的來曆,其中一個版本是璧山寺最初叫“畢山寺”,相傳為明代萬曆年間,大邑縣敦義畢朋成等商人為紀念壁山縣令李萬春所建。原因是畢朋成等在壁山縣經商時惹上了麻煩,而李萬春因維護新場商人利益而蒙受了不白之冤。為證明自身清白,李萬春攜妻投江而亡。畢朋成等人回鄉後,在上正街建起廟宇,供奉李萬春。廟宇最初叫“畢山寺”,以示主建者為畢朋成。到了清朝康熙年間,康熙皇帝專程派人到新場鎮畢山寺下旨,把“畢山寺”改為“壁山寺”以示更好地紀念李萬春。後來,重慶“壁山縣”更名為“璧山縣”。“壁山寺”也改名為“璧山寺”。李萬春夫婦就是璧山爺、璧山娘娘。另一個版本是民間傳說。清代的陝西縣令畢山穀,被上司陷害,革去官職,氣憤之下浪跡天涯。他來至新場,利用所學的中醫知識施恩於民。他和妻子將老家地產變賣後落戶新場東林禪院。畢山穀夫婦去世時將所有財產捐給佛寺。鄉人敬佩畢山穀夫婦的為人,號召善男信女和被他醫治過的人捐資為其塑像、修廟,叫“畢山廟”,以示紀念。因為“畢山穀”的“穀”字與“爺”字非常相似,加上畢山穀的崇高威望,人們就順理成章把“畢山穀”喊成“畢山爺”,他妻子就是畢山娘娘。總之,無論是李氏夫婦還是畢氏夫婦都是新場的恩人。從《璧山縣誌》《大邑縣誌》等曆史資料綜合論證,璧山寺與李萬春的聯係更緊密一些。

每年六月初六這一天是璧山爺送妻子回家的日子,要舉辦盛大的廟會。其中最具特色的要數“平台會”和“陰差會”。所謂平台會是許多青少年穿上古裝,扮成一個個形象生動的劇中人物,站在有抬竿的方桌上,由4人抬著沿上下正街展示;陰差會是由人裝扮成奇形怪狀的花臉小鬼,有“陰差”“雞腳神”“判官”“吾尚”等,他們穿紅著綠,用鐵鏈拉著“犯人”列隊到街上遊行。廟會期間的新場古鎮上下正街熱鬧非常。

天府水鄉獨一無雙

繁華的新場古鎮上下正街早已聲名遠揚。早在清代,雲南學政張錫榮路過新場時,就在詩中稱讚上下正街“人聲三裏市、春夜一街燈”。現在百姓口中傳送的“一新、二唐、三灌口”更說明新場是大邑縣鄉鎮中市場繁華的代表。這都是出江河帶來的福祉。出江河到了新場,分為四條堰:二堰、三堰、四堰。其中二堰河、三堰河穿鎮而過,極為罕見,在川西地區獨一無二,“穿鎮清波新場獨有,分江數堰川西無雙”。新場贏得了“天府水鄉”的美譽。

出江河水源好,河道寬,水流量大,河床坡度適宜,為水上運輸創造了優越的條件,專業水運隊由此應運而生,竹木市場交易活躍。老一輩講起“鏟耙子”就津津樂道:“鏟耙子”就是把幾根木頭紮在一起,一耙跟一耙,首尾相連,相互照應,短耙子有二三十米,長耙子有50~100米,如長龍一般隨著波浪起伏,浩浩蕩蕩,蔚為壯觀。水運隊員技術精湛,揮舞撐杆的動作協調而優美。歌聲、號子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

沒有出江河的承載,新場上下正街之“船”就不會安然、穩如泰山;如果沒有出江河的偏愛,或許就沒有新場古鎮上下正街的興旺,也就不會有“豐”足的家園。同樣,新場古鎮何以是“最後的川西壩子”?何以被稱為“天府水鄉”?到了古鎮上下正街自然見分曉。

【責任編輯】趙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