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翰:萬變不離其宗
太極拳傳統套路,基本是按照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樣一個原則創編的。為什麼古代的太極拳家能夠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呢?這是由於古代的先賢們在研究學問時,不僅講究文事,還要求武備。也就是說,過去的讀書人不僅僅要讀四書五經,寫八股文,還要習武;不能死讀書,還要勤於實踐——把書本知識運用到實踐當中。用現代的話說,就是理論聯係實際。武式太極拳的創派宗師武禹襄就是這樣做的,他是讀書人,又習武,把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運用到武術練習當中,創出了武派太極拳。所以,武禹襄、李亦的太極拳理論不是空口說白話,而是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這些理論,又反過來指導練拳實踐。因此,古代的太極拳家創編的太極拳套路,就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產物。
那麼,太極拳的技術理論是什麼呢?太極拳原來叫“十三勢”,即捋、擠、按、采、肘、靠,進、退、顧、盼、定。所以,太極拳的傳統套路,從技擊上說(技擊是傳統武術的靈魂,太極拳的所有動作都離不開技擊,都是按照技擊的原則和要求創編的),其動作基本是由“捋、擠、按、采、肘、靠,進、退、顧、盼、定”這“八法五步”組成的。除了“八法五步”外,太極拳的技擊方法還有“跌、拿、踢、打、擲”五種技擊技巧。所以,太極拳套路動作,基本是由上述的“八法”和“五技”組成,再加上“進退顧盼定”五種步法,就形成了變化無窮的太極拳套路動作。比如,太極拳的“進”,以“摟膝拗步”這個動作為代表;“退”,以“倒卷肱”為代表;“顧”和“盼”,是以“雲手”為代表,它是橫著運行,表現了太極拳的左顧右盼;“定”,就是身法的中正安舒,八麵支撐,無過不及。
了解了太極拳的技術理論體係以後,還要知道太極拳套路的特點,也可以說是套路創編的原則。
第一,先易後難,循序漸進。太極拳傳統套路(以楊式太極拳和武式太極拳為例),大致可分為三個段落。第一個段落是從“起勢”到“雲手”,這一段主要是練習太極拳的規矩,學習太極拳的基本步法、手法、腰胯的配合等等,也就是學習“八法五步”的基本要領;第二個段落是從“高探馬”到“金雞獨立”,這一段主要是練習腰腿功夫,練習各種腿法,這對腰腿功夫要求得比較高,沒有好的腰腿功夫是練不好這一段落的,這一段也比第一段的難度動作多;第三個段落是最後一段,基本是重複動作,主要起溫故知新的作用,是為了複習前麵所學的東西。
第二,左右均衡,兩翼兼練。不管是楊式太極拳還是武式太極拳,大多數動作是既有左式,又有右式,比如懶紮衣、倒卷肱、雲手、金雞獨立等等,都是左右兼顧的。當然,個別拳勢,比如單鞭,隻有一個方向的動作。但大多數動作是左右兼顧的。這樣的設計,在健身上來講,能夠使肢體得到平衡的運動,利於健康;從技擊上來說,能夠左右平衡,做到全麵的防守和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