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道之萌芽(1 / 1)

道之萌芽

隨筆

作者:武琪

10月21日,北京市公布多項高考改革方案,其中“高考降低英語分值”在全國引起了不小的震動。

據北京市教委透露,2016年高考,北京市將在部分科目及分支上做出調整。調整核心內容為:第一,語文從150分上調到180分;第二,英語從150分調到100分;第三,文理科綜合從300分調到320分;第四,數學150分不變。英語與語文的分值直接拉開80分。

而實際上,在北京公布高考改革方案之前,有關降低英語分值的苗頭已然顯現:山東高考改革方案中,明確取消英語聽力;江蘇更是將英語“退出”高考……

有人認為,這與現今西方國際地位下降、我國國際地位上升有關。而記者認為,這正是對自有文化精髓的一種回歸。難道一個國家對自己本初的精華所在,棄之不聞,而大興外語學習,甚至在人才的選拔方麵,外語都是那一道道門檻,就是對的麼?

撇開我們的高考,且看我們的公務員選拔,我們的考研、考博,以及其他初試、複試要求,有多少明確規定英語成績要在四級、六級,甚至專八以上。曾有考生直言,能否擁有考試資格,關鍵之關鍵就在於英語。

“成王敗寇”,英語說了算?對中國人來說,這是種悲哀。

語言,隻是一種交際工具,英語,也隻是語言的一種。

關於教育,不能趕時髦,今天流行什麼就去學什麼,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可以從中汲取的東西太多太多。教育的本質,在於培養一代又一代有思想、有能力的學生,千萬不能讓學以致用成為一種傳說,素質教育不僅僅是說說而已。

掀開曆史的黃曆,遠有君道、孝道、師道,近也有厚黑之道。不知是我們的媒體隻關注於社會負麵,還是我們的文化在偏離的軌道上前行。曾有報道稱,家長會上,家長們聯名要求補課,遭到拒絕後,“大部分家長當場表示不滿,甚至有的當場就急得哭了。”批量化的教學生產線,猶如我們的建築物,千篇一律,沒有想法。

我們在馬不停蹄地奔忙在“升學”的路上,然而,我們卻像那隻一邊在摘玉米,一邊在丟的猴子,忙碌而無功。

“學”,是升上去了,可是,我們學到的什麼,讓我們終身受益?試想,上學時老師教的毛筆字、國畫,現在還有幾人提筆?角落的吉他,又布滿多少灰塵?而當前的火熱節目——“漢字聽寫大會”,又讓多少人覺得汗顏?恐怕,拿起筆來,那橫、豎、點、撇、捺,連自己看了都要嫌棄幾分。

受教的大眾,拿起銳物去刻上那筆筆“某某某到此一遊”,這隻是悟空教壞了我們嗎?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教學而育人,目的不在於考試、升學、上補習班,拿各種證書。教育的目的在於傳授知識,使受教之人做好事、做善事。

社會環境、學校環境與家庭環境,共同決定著我們的後代是什麼樣子,國人走出國門的表現,不僅僅因為他想那麼做,就那麼做了,而是一種下意識,他在那時,並不覺得自己有錯。

教育,不可功利,不可急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