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期待
卷首語
在文革後中國共產黨曆次黨代會上,三中全會被賦予了特定的曆史內涵。
十一屆三中全會,徹底否定了給中國帶來巨大災難的文革,從而改變了中國的發展軌跡。改革開放,使中國走上了富國強民的發展之路。
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經濟社會全麵發展,人民生活顯著提高,GDP躍居世界第二,中國已經名副其實成為世界主要經濟體。
但是今天,當我們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我們的國家也麵臨著諸多的問題:
粗放發展帶來的資源損耗、環境破壞已經到了無法容忍的地步;
許多地方政府高度依賴土地財政,使房地產等經濟領域畸形發展;
社會保障體係還麵臨許多不足,需要改善的方麵很多;
轉方式、調結構已經喊了多年,但至今依然成效有限;
科技創新決定著我國能否跟上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浪潮,但我國還是缺乏適合中國科技發展的機製體製;
腐敗嚴重、貧富差距拉大,社會矛盾日益尖銳;
……
如何讓改革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如何讓中國獲得繼續前行的不竭動力?如何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永遠飄揚?
社會各界要求進一步改革的呼聲似乎又讓人想起了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是中國最大的紅利,我們已經用了30多年。未來的紅利在哪裏?唯有繼續改革。
今天的國際國內環境,已然無法與30多年前相比。文革結束,改革開放初期,商品極度短缺,國民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唯有一搏,方能殺出重圍,為此,上下齊心,社會各界,凝心聚力,一往無前。
今天,國際國內形勢錯綜複雜,世界經濟危機尚未消除,當高速發展30多年後,不科學、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各種矛盾已經堆積,如果不正視、不改變、不解決這些矛盾,改革將難以繼續負重前行。
改革沒有標準答案,改革從來也不是一帆風順的。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1992年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30多年前改革開放同樣麵臨重重困難,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們不怕艱難險阻,為了全體中國人民的利益,為了國家的前途,以舍我其誰的氣勢和勇氣,果斷推進改革開放。
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民族複興為己任,無論在政治、經濟、民生、外交等方麵都帶給中國乃至世界全新的期待。一係列舉措,深得民心、黨心、軍心。習近平總書記前不久強調:“十八屆三中全會上研究全麵深化改革問題並作出總體部署。我們必須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三者之間的關係,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增強社會創新活力。”
毫無疑問,從頂層設計到路徑選擇,從改革的突破口到改革的原動力,十八屆三中全會將為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確定總方針。
改革已然進入深水區,改革成本越來越大,改革難度越來越大,改革阻力越來越大。
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在即,舉國期盼,舉世關注。
我們相信,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能夠為中國改革發展注入全新的動力,能夠在改革、發展與穩定方麵交出一份令中國人民滿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