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時期,有個叫三藏法師的和尚,他對佛經隻是懂得一點皮毛,可他卻自稱是天下佛學權威。很多人信以為真,對他的“博學”十分欽佩。
這一天,他照例設齋拜佛,講經說法。各地佛教信徒慕名趕來,把個齋壇圍得水泄不通。
三藏法師裝模作樣地清了清嗓子,微閉雙目,睜開眼,麵帶微笑,正式地講起學來。佛教徒們都恭敬地聆聽三藏法師的教課。
最後他終於講完了,佛教徒們都爭著問問題,三藏法師對答如流,於是,這些信徒們對他的學問更加欽佩了。
就在這時,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從人群中站了起來,大聲問道:“大師,我記得有部佛經上寫著關於野狐和尚的事,它把‘狐’叫做‘阿闍黎’(佛家語,意思是可作規範的高僧)。請問,這部佛經叫什麼名字?”
三藏法師對佛經本來就知之甚少,從來沒有聽說過這樣的經書,因此一時語塞,不知如何回答。
為了緩解這種尷尬的氣氛,三藏法師故意岔開話題說道:“你這個小孩兒嗓子這麼尖,可是個子這麼小,怎麼不用‘聲音’的優勢來彌補身材的缺陷呢?”
哪知小孩也不甘示弱,反問三藏法師道:“請問你眼窩深,鼻子長,怎麼不割下鼻子來填補眼睛呢?”壇下頓時一陣哄然大笑。
聽了小孩的話,三藏法師又羞又惱,可是又不好發作,隻得忍了下來,自認倒黴。
雖然人們常常喜歡“以盈補缺”,以求平衡,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這樣處理的,處理不當反倒會“弄巧成拙”,鬧出“割鼻補眼”的笑話來。
後記
鑒於本書是麵向廣大中小學生的勵誌性讀物,所以在編輯過程中收錄了許多有關方麵的文章。但由於來源較為複雜,很多文章未能與原作者一一取得聯係,在此謹表歉意;並請作者朋友們盡快與我們取得聯係,以便敬奉稿酬。
本書編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