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64 小爭中爭大爭(3 / 3)

他們讓華夏再次昌盛,再次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至少韋寶是這麼看的,他能看到的四人是如此,至於秦始皇之前的偉人,因為對此前的曆史不了解,誰結束的原始體製,進入的奴隸製度,韋寶不清楚,所以沒有去想過。

這四個人當中,韋寶最喜歡的是漢高祖劉邦,因為他是第一個以平民身份登頂的,四人之外,韋寶最喜歡的是明太祖,因為他是劉邦之外以平民身份登頂的,赤貧到了幾乎餓死的境地,否極泰來。毫無家世背景可以依靠,全靠個人白手起家,這樣的傳奇人生,總是教人無限向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韋寶在桌子邊坐下來。

徐蕊和王秋雅都忍不住噗嗤一笑。

“怎麼了?有啥高興的事情麼?”王秋雅笑著問道。

韋寶苦笑一下,接過了王秋雅遞過來的茶盅,啜飲一口,哪裏有什麼高興的事情喲?氣都氣飽了差不多,“明天便去進學!”

韋寶要努力實踐自己的大爭之道了,他要將華夏的封建體製破掉,要往曆史上並沒有生成過的君主立憲製上麵轉型!

在17/18/19世紀,君主立憲製都取得過重大的成績!

韋寶想讓華夏提前發出這一班車。

如果華夏開動這幫車,弄不好,這也許便是世界唯一的一班車了。

韋寶堅信這個世界如果有一個文明能覆蓋寰宇,真的將地球變成地球村,一定是華夏文明。

漢文明的兼容性實在太強大了。

但是在此之前,韋寶必須進入封建體製,必須對他要想改變的這個體製更加的了解,並且從這個體製中獲取更多的好處。

韋寶此時便如同一顆富含無限能量的水滴,即將進入封建體製那波瀾壯闊的海洋,要形成巨大的漩渦,從這漩渦中破浪而出,化作傲笑九天的巨龍!

王秋雅和徐蕊平靜的哦了一聲,她們並不覺得這是啥大事,甚至在她們看來,韋寶去進學,似乎不是為了向趙金鳳提親,便是為了向芳姐兒家提親,徐蕊和王秋雅還甚至微微的有點排斥韋寶想走科舉製的路線,微微的有些不高興。

她們兩個人都覺得以韋寶的天資才華,便是安安心心的做生意,成為一方富甲是可以預見的事情,何苦還有卷入官場的爾虞我詐,腥風血雨之中?

在老百姓的眼中,官是可怕的,官是惡心的。有時候會希冀獲得那般的權勢,但大多數老百姓,還是希望少跟官打交道。

韋寶好奇的看著二女:“你們怎麼興致不高啊?都不喜歡我去進學麼?”

“公子,你真的這麼想做官呀?”王秋雅忍不住問道。

韋寶摸了摸下巴,也不知道該如何作答:“我若為官,一定要為一方百姓謀福祉!”

這話真不是場麵話,是韋寶的心裏話,別說啥當官是公仆這種話,隻要將當官看作一種職業,做好自己的職業,已經對當地百姓助益多多。

“那公子一定是韋青天!”徐蕊欣喜道。她的情緒明顯高了許多。

王秋雅的情緒也稍微好了一些,“公子,我覺得那些當官的人都假的很,表麵上笑嘻嘻的,實際上心裏不知道都在打什麼鬼主意,全部都是吃人不吐骨頭的家夥。”

韋寶笑道:“我現在連童生都不是呀,你們就在想我當官的事情,會不會想的太遠?要先過了童生、再拿到秀才,再通過鄉試中舉,成了舉人之後,還要會試,能不能中進士?大明二百多年,三年一次,三年一次,還有因為戰禍停止考試的時候,有沒有10000進士都還不知道呢。二百多年,得上億萬學子參加科考吧?這是萬裏挑一的事情。”

徐蕊和王秋雅聽完,也覺得現在就開始擔心韋公子做官的事情,是有些好笑了。

科舉分鄉試、會試和殿試。參加鄉試的,除了監生還有科舉生員。取得生員資格的入學考試叫童試,也叫童子試、小考、小試,過了童試才能考秀才。

有的人在童試上就耗盡了一生,比如《儒林外史》裏的周進,所以舊時常有關於老童生的笑話。

童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明代縣試府試隨意性比較大,具體考幾場基本上是主考說了算。

清代定例為縣試每年二月舉行,連考五場;府試每年四月舉行,連考三場;院試,每三年舉行兩次。

院試是清代的叫法,因為從雍正朝開始,學政官又名提督學院。

明代的叫法是道試,因為各省提點學政的都是按察使司副使(四品)或僉事(五品),基本上相當於按察司分巡道,稱提學道,兩直隸製度一樣,有時候由監察禦史(七品)充督學。

韋寶在鄉試之前,都在永平府科考。

到了鄉試和會試,都是去順天府考試,這裏離著京師近,對於考試來說,還是挺方便的。

韋寶手下的宋應星肯暫時留在金山裏,便是為了一麵賺取生活費,一麵備考。

鄉試在各省省城舉行,八月初九日為第一場,十二日為第二場,十五日為第三場。每場考一整天,第一天放進號子,第二天放出來。考試文體規定用八股文。

明代不考作詩,第一場試書義三道,每道限200字以上,經義四道,每道限300字以上;第二場試論一道,限300字以上,詔、誥、表各一道,判語五條;第三場試經、史、時務策五道,每道限300字以上,具體視能力而定,扛不住的可酌情減兩道。

會試的主考官在明代多以翰林官充當,明末又多以內閣大學士擔當。

科舉從隋唐起。但是卻是在明朝發揚光大。

俗稱的連中三元便是在鄉試中取得第一名稱為解元;在會試中取得第一名稱為會元;在殿試中取得第一名稱為狀元。

在明朝二百多年的曆史中被記載的隻有一個名為商輅,還有一個未記載也是倒黴名叫黃觀,由於與當時的永樂皇帝所忌於是除了他的名。

當晚韋寶看了一會兒書,便早早的歇了,雖然徐蕊和王秋雅對於他去進學表現的不感冒,但是韋寶本人還是微微有些許期待的。

畢竟離開學校也差不多十年了,沒有想到,到了古代,還有再次重溫校園時光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