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號開啟中國載人航天應用時代
神舟十號發射成功:第十次出發 神舟再問天
神舟十號飛船11日在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的托舉下騰空,並將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這標誌著中國已經擁有了一個可以實際應用的天地往返運輸係統,能夠為在軌各類航天器輸送人員和物資。
正如汽車隻有反複試車後才能形成產品投放市場,長二F火箭和神舟飛船同樣是在經過多次飛行考驗後得以技術固化,形成高可靠、高安全、可載人的天地往返運輸係統。經過神一到神九的試驗性飛行,神舟十號飛行任務順利進入應用飛行階段。這意味著,中國未來的航天技術應用有了更廣闊的空間。
神十飛行中,三名航天員和相關物資將被送進已在太空運行了600多天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開展數十項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其中包括中國首次太空科普活動以及對天宮一號有關設施的更換。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將在軌飛行15天,為曆次任務最長。
航天科技的最終目的是造福人類。讓人在太空長期健康生活、有效工作,充分發揮人在太空中的作用,並把空間技術應用於地球,一直是航天人追求的夢想。
每當飛天時刻,國人備感振奮並為飛船送去祝福。而經曆航天發展多個裏程碑之後,飛船發射的逐步常態化,讓民眾已不再僅僅關注火箭騰空的激動刹那,而是把目光更多投向科技成果的實際轉化應用。
“在太空如何做實驗?”“我們什麼時候能吃上太空培育的水果?”“失重環境中是否能夠研製出更好的材料?”……網友的提問體現出民眾對空間科技的期待,廣大青少年對首次“太空授課”更表現出濃厚興趣。
近年來,中國空間科學的大部分飛行實驗都是在載人航天工程中實施的,空間應用的水平也大幅提升。動力、控製、信息、電子、測控到能源、材料、化工、紡織等與載人航天工程緊密相關的行業也得到推動。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武平說,今年來,長期在軌運行的天宮一號開展了電解製氧試驗、空間物理與環境探測和空間材料實驗等,在國土資源普查、林業、海洋、城市環境監測等領域開展了對地遙感應用,獲取了大量有價值的信息和成果。
隨著中國經濟和科技實力的提高,今後中國還將發射更多的載人飛船、貨運飛船以及實驗室,並將在2020年前後建成空間站。
當民眾對航天發射逐漸習以為常,也就意味著中國人向著熟悉太空、利用太空、享受太空的夢想又邁進了一大步。
(來源:網絡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