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踐臥薪嚐膽,勵精圖治,最終雪恥滅吳的故事一直在流傳。然而,有人提出疑問:曆史上真有“臥薪嚐膽”這回事嗎?
《左傳》的“定公”、“哀公”兩代君王曆史部分,大量記述了越王勾踐當政的事,但沒有提過他臥薪嚐膽之事。《國語》中的《吳語》和《越語》記載了吳越爭鬥經過,卻也沒有勾踐臥薪嚐膽的敘述。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僅記載勾踐在床前懸掛苦膽,坐臥都看得到,吃飯時嚐嚐苦膽的滋味。司馬遷認定勾踐有嚐膽之事,但沒提臥薪之事。
什麼時候出現“臥薪嚐膽”這個成語呢?北宋文學家蘇軾寫過一篇《擬孫權答曹操書》,文中,蘇軾發揮想象力,戲說孫權“臥薪嚐膽”。這個無中生有的事,與勾踐並不相關。到南宋時期,呂祖謙在《左氏傳說》中,談到吳王夫差“坐薪嚐膽”。這種說法把夫差舉出來,沒勾踐什麼事兒了。
明朝的書籍卻屢屢提到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明末梁魚的《浣溪沙》劇本極力渲染勾踐苦心誌、勞筋骨、臥薪嚐膽的英雄作為。明末作家馮夢龍在自己的曆史小說中,也多次提到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
東漢趙曄寫的《吳越春秋》中《勾踐歸國外傳》記載了勾踐歸國後,磨礪身心,日夜操勞,困極之時,“攻之以蓼”。蓼是非常苦的菜,蓼菜多了,就是蓼薪。勾踐困了,就用苦菜刺激眼睛鼻子,打消睡意。“嚐膽”是嘴體味苦滋味,“臥薪”則是“目臥,則攻之以蓼薪”,不讓眼睛閉上睡覺。後人把“臥薪”說成是臥倒在柴草上,是對《吳越春秋》的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