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春晚與超級碗(1 / 1)

春晚與超級碗

刊首語

北京時間2月2日,一年一度超級碗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圓滿落下帷幕,全球數億觀眾隨著“水果姐”凱蒂·佩裏騎著金色雄獅的霸氣登場,情緒達到了癲狂狀態。

2月6日,中國羊年春晚舉行了帶妝彩排,一張長長節目單終於揭開了除夕晚會並不神秘的麵紗。

超級碗是美國職業橄欖球(NFL)總決賽的“俗稱”,本與文藝晚會風馬牛不相及。可它偏偏被中國體育迷冠以“美國春晚”,其舉辦日期又跟春節相近,讓大家很自然將其與除夕夜那場眾口難調的綜藝盛宴聯係在一起。

美國超級碗與中國春晚相似的是超高的電視收視率,其巨大的魅力在於即便不懂橄欖球比賽規則也能牢牢吸引你的目光。除了扣人心弦的比賽,超級碗盛大的中場表演、最當紅的演藝明星獻藝、極具創意的廣告,極為精彩紛呈,讓你仿佛置身於夢幻秀場。看超級碗不僅已經成為美國人的一種生活方式,而且在全世界也演變為一種時尚潮流。

在中國,由於橄欖球沒有群眾基礎,因而超級碗的名氣尚不及NBA,但近年來收看超級碗盛況的人越來越多。提起超級碗一頭霧水的年輕人,將會歸入“老土”之列。

超級碗還有一個巨大功能,就是造星,這與春晚有著更大相似之處。在美國,再當紅的明星,如果說沒有上過超級碗,其身價會大打折扣。中場休息僅僅12分鍾,出場報酬據說隻有區區幾百美元,卻引得明星們爭先恐後。曆史上,流行天王巨星邁克爾·傑克遜、麥當娜、保羅·麥卡特尼、滾石樂隊、“火星哥”布魯諾·馬爾斯均曾登場超級碗獻藝。有的巨星為爭此殊榮,竟一拚十幾年。

當然,將超級碗稱為“美國春晚”,乃典型的中國式思維,無外是那種習慣性地將人家的創造進行“中國元素”的貼牌而已。兩者不僅活動性質完全不一樣,運作的方式更是大相徑庭。超級碗是NFL聯盟獨特運作,集體育、商業、娛樂為一體的超級盛宴,渾身上下充滿著聯盟主導、天才創意、運作精密的商業模式。光這一點上,中國的春晚想學恐怕也學不來。

但是,既然我們有足夠的想象力能將超級碗與春晚相提並論,說明還是有不少可借鑒之處。我們國家傳統的民間活動、盛大節慶不少,可到了每年最為看重的除夕之夜、合家團聚,13億人隻圍著電視機去看春晚,就足夠單調與無奈的了。如何圍繞著眾多體育賽事、豐富民間活動謀劃出更強的刺激點、興奮點上顯然還太欠缺。

另一方麵來講,正因為一個國家賦予春晚在文化藝術以外太強的使命和功能,才使得這個造星舞台上成為演藝人士蜂擁相擠的獨木橋。許許多多本來造詣很高的演員,卻非要在春節這一個萬眾歡愉的節慶裏,放下最希望麵對的觀眾而隻為到鏡頭上露一個誰都記不清的臉。此時,為何不能有更多的舞台供我們的大眾去造星、讓演員去展呢?

於是,在本刊這一期推出“小劇場,大明星”專題之際,我不由自主地聯想到美國的超級碗。一個本來與演藝無關的體育盛事,卻能演繹為巨星雲集的大舞台。而本就是應該讓老百姓各取所好,各得所樂的春節,著實沒有必要將其舉國體製式地著力於一個春晚,還亂給別國的盛會貼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