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勇於自省
傅佩榮專欄·國學天空
傅佩榮,台灣大學哲學係教授,國學研究專家,在教學、研究、寫作、演講、翻譯等方麵皆有卓越成就,曾獲台灣地區“教學特優獎”、“校園最熱門教授”,新浪、搜狐2007年度傑出文化人物。
說到做人處事,儒家給出了許多值得參考的建議,譬如“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是指君子說話要非常謹慎,但做起事情來卻迅捷有效。“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仁者,當自己要立身處世時,也要讓別人立身處世。例如我若要做個好老師,就必須好好教書。要做好老師是己欲立,好好教書則學生會受到影響而變成好學生,這就是我立了學生。再如孔子那句著名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說的是人要推己及人,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去為別人考慮。
孟子關於做人處事,也說過三句重要的話。
第一句:“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一個人有所不為,然後才有所作為。人活在世界上,時間力量都很有限,如果你什麼事情都要做,最後可能什麼事情都做不好。所謂“十八般武藝,樣樣皆通,樣樣稀鬆”。隻有懂得取舍,某些事情不去做,才能夠集中力量去做你認為該做的事情。
第二句:“言人之不善,當如後患何?”談論別人的缺點,招來後患怎麼辦?孔孟強調君子要謹言慎行,沒有把握的話不要輕易出口,尤其牽涉到別人缺點的話,更要謹慎,如此一來,才能避免後患。
第三句,提到孔子:“仲尼不為已甚者。”也就是說,孔子是做什麼事情都能恰到好處,因為他懂得判斷,修養不凡。這告訴我們凡事勿過度,在言行上要適可而止,自我約束。人在年輕的時候,個性往往比較衝動,喜歡把好事和壞事都做到底。孔子說:“過猶不及”,也就是說過度和不及都不好。
“吾日三省吾身”是孔子的學生曾參說的。“三”代表“多數”,“三省”並不是每天隻反省三次,或者反省三件事,而是每天多反省。反省什麼呢?一是為人謀而不忠乎。替別人辦事有沒有盡心盡力。二是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跟朋友來往有沒有信守承諾。三是傳不習乎。這句話有兩種解釋,一種是說曾參反省老師教給他的東西,他自己有沒有做到,有沒有實踐;另一種說法是曾參自己當老師了,他自問我傳授給學生的道理,我自己有沒有去印證練習。
曾參自我反省,問自己是否“不忠、不信、不習”。一般人自我反省時,卻經常在問,誰害我了?誰整我了?誰對不起我了?顯然是兩種境界。曾參是先問自己有沒有錯,而不要管別人對他做了什麼。如果是自己做錯了,就沒有人可以幫上忙,隻有靠自己的反省,才能夠改過遷善。這就是儒家“反求諸己”的精神。
《孟子》中也有一段話提到類似的意思。“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也就是說,愛護別人,別人卻不親近,就要反問自己仁德夠不夠;治理別人,別人卻不上軌道,就要反問自己明智夠不夠;禮貌待人,別人卻沒有回應,就要反問自己恭敬夠不夠。行為沒有得到預期效果的,就要反過來要求自己。自身端正了,天下的人就會來歸附。
你做任何事情,如果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先不要怪別人,要先問自己是不是仁德不夠、智慧不夠、恭敬不夠。這樣,你才可以改善自己,使自己愈來愈好。而自身端正了,人們就會肯定你。
不過,有的時候我們對別人非常關心,也很有禮貌,而別人的反映卻出乎意料。於是我們就失去了耐性,心想我對你這麼好,你怎麼不知好歹呢?這時候,你要想到孔子說的一句話:“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賢”代表傑出,“賢”有三種:第一種非常有能力,叫賢能;第二種非常有德行,叫賢良;第三種非常聰明,叫賢明。你隻要看到別人賢能、賢良、賢明,有傑出的地方,就要想到向他學習,努力像他一樣。如果你看到別人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好,這時候也不要批評人家,嘲笑人家,而是要反省自己是否也犯了跟他一樣不好的毛病。所以交朋友、做人處事首先要自我修煉。你能夠勇於自省,過錯自然慢慢地減少,德行就會慢慢地提高,才能使別人對你慢慢肯定,最後和你交朋友。你做人處事的能力自然就提高了。(責任編輯/吳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