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學會體驗生命
人格意識的最根本的內容是對生命意向的直接體驗。獨立人格意識則是人以自我主體為認識世界的軸心,學會與周遭世界共情,與萬物生命同趣。人的本質是在人作為人的生生不息的“生存體驗”中由人自己創生的,人怎樣去創造自己的生活,人也就有著怎樣的本質和特征,人怎樣去體驗生命,人也就有怎樣的境界與造化。
4.努力提升需要
人格意識作為人對自身生存狀態的自我認識,作為呈現著人的最高生存方式的價值境界,其實質就是成為人,理解自己為人並把人當人、尊重他人為人。因此,人格意識是人成為人的意向行動的對象性實現。相比之下,人格意識這一範疇比人的自我意識範疇的層次更高,它是人在“主體間性”中所達到的“共通”、“共感”、“共約”的自覺境界。人作為能意識到自己存在的存在物,不僅應能在生理的水平上經驗到自己肉體機能的存在,也不僅應能在心理的水平上感知到自己精神活動的存在,而且更應該在實踐理性的水平上自覺認識到自己的“社會聯係”和“社會本質”,即真正成為一個有著崇高精神需要的人!
認識你自己
“認識你自己!”——這是銘刻在希臘聖城德爾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希臘和後來的哲學家喜歡引用來規勸世人。對這句箴言,周國平先生曾在自己的著作裏給出了三種解釋:
第一是人要有自知之明。這大約是箴言本來的意思,它傳達了神對人的要求,就是人應該知道自己的限度。希臘人大抵也是這樣理解的。有人問泰勒斯,什麼是最困難之事,回答是:“認識你自己。”接著的問題:什麼是最容易之事?回答是:“給別人提建議。”這位最早的哲人顯然是在諷刺世人,世上有自知之明者寥寥無幾,好為人師者比比皆是。看來蘇格拉底領會了箴言的真諦,他認識自己的結果是知道自己一無所知,為此受到了德爾斐神諭的最高讚揚,被稱作全希臘最智慧的人。
第二種理解是,每個人身上都藏著世界的秘密,因此,都可以通過認識自己來認識世界。在希臘哲學家中,好像隻有晦澀哲人赫拉克利特接近了這個意思。他說:“我探尋過我自己。”還說,他的哲學僅是“向自己學習”的產物。不說認識世界,至少就認識人性而言,每個人在自己身上的確都有著豐富的素材,可惜大多被浪費掉了。事實上,自古至今,一切偉大的人性認識者都是真誠的反省者,他們無情地把自己當做標本,藉之反而對人性有了深刻而同情的理解。
第三種理解是,每個人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都應該認識自己獨特的稟賦和價值,從而實現自我,真正成為自己。這種理解最流行,我以前也常采用,但未必符合作為城邦動物的希臘人的實情,恐怕是文藝複興以來的引申和發揮了。
而如今,在我們這樣的時代,一個中產階級就意味著一係列相應的“準入裝備”:他應該有一套自己的房子、有輛車、有個拿得出手的手機,諸如此類。不難看出,這也是如今很多城市女性擇偶時的標準,她們深信這是必要的“最基本”硬件要求,否則她們就感覺淪落入較低的階層了。一個還混得不錯的高級經理人,如果不開車、又用著一個破舊的手機,會讓人感覺不可思議——除非他有自己的司機。從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正是這種外在目光的審視,迫使人們不斷地更新自己的裝備。這種消費不僅在於實用價值,更重要的還在於其象征意義。就像衣服不僅有穿著的功用,還能表露你是怎樣一個人,這也解釋了許多女白領對LV包的那種狂熱:沒有拎一個LV,對她們而言簡直就像沒洗臉刷牙就出門一樣。隻不過這種狀況有時發展到極端的地步,比如一個向往這一生活方式的年輕人,竟不惜自己賣腎來換取一部新手機。
這就是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總是通過強調占有和擁有來加強自我形象。其實這是完全錯誤的方法。
漫畫家蔡誌忠十五歲那年,也就是初中二年級時,就帶著投漫畫稿賺來的兩百五十元稿費,到台北畫漫畫、闖天涯。他很快就麵臨學曆的問題,在他打算到以外製電視節目著名的光啟社求職時,看到求才廣告上“大學相關科係畢業”一項條件,立即就傻眼了,不過他仍舊相信自己的實力,沒有理會這項學曆限製而參加了應征的行列。結果他擊敗了另外二十九名應征的大學畢業生,進入了光啟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