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幸福家庭的根基——和睦的關係(1)(1 / 3)

和睦家庭需要互相關懷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有差別的。一個家庭更是如此,尤其是幾代同堂的大家庭,其差別不僅來自於男女性別、思想認識、社會認識、學識等等,還有年齡落差的明顯特征。這就在家庭中產生了強和弱的現實狀況。而且,這種強弱的狀況,伴隨家庭的存在而存在。家庭差別的具體表現,大多普遍地顯示於生活習慣上,如:作息時間、飲食口味、衣著愛好等等。

然而,家庭又不同社會其他的組成部分,在行為上有明文的規定或法律條款。但是,家庭成員必有其行為上的默契,這就是家庭文化的共識。也就是說,一個家庭的持久,是依賴家庭的血緣和情感;相對而言,家庭情感起到了一種家庭傳承的作用。

如此差異化,那要怎樣建設家庭情感,締造幸福的家庭呢?

首先要保證家庭和睦,這是最基本的條件,夫妻、孩子、父母等關係,特別是夫妻;怎樣才能和睦,溝通是主要途徑,理解是基礎,每個成員都有不同的個性、閱曆、觀念、文化素養和受不同的環境影響,所以對某個事情的看法大家可能意見相左,這是必然的。因此生活中難免有小碰撞、小摩擦或者小衝突、小矛盾,有時難免有拌嘴的事情,不好好處理可能導致矛盾的激化,出現吵架、打架,甚至分裂的事件。導致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是在於個人沒有意識到正確的處理方法,既然每個家庭都會出現小摩擦,首先不是急於解除摩擦,關鍵分析雙方主要的分歧和異議,不管誰對誰錯,先對矛盾激化,采用過激措施(辱罵、吼叫、打架、摔東西、自殘、不回家等)的一方必然是最主要的“肇事者”,其實這種通過激烈方式解決問題的做法暴露了肇事者的最基本的倫理道德觀的弱點,這些人不惜走極端,藉此希望得到別人認同,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別人,“惡莫大於言人之非,禍莫大於縱己之欲”;“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言半聲六月寒”;話不投機半句多,所以都是口舌惹的禍,應該站在矛盾關頭說明了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如果對方不認同,要注意保留自己的意見,而不是采取極端方式。想控製別人的動機或潛意識一定要予以消除摒棄,這樣是消除極端思想的基礎,務必注意保留意見的重要性,民主也會保留少數人的意見而不是消除它們。

其次要達到家庭生活幸福,這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和需要更大的耐心,一種近乎懶惰的沉穩是處事的基石。一團和氣不是幸福,隻有經得起風雨挫折考驗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不過想得到幸福不是一件非常難的事,隻不過要在很長的時間重複簡單的做法,而且在不如意和遭挫敗時同樣堅持這種做法,得到幸福不需要你做出非凡的舉動和取得非凡的成就,但它考驗你的耐心和定力,要得到幸福你不能試圖控製別人,或把你的想法強加給別人,也不要讓你的情緒肆意影響他人。接納摩擦與寬容待人是必要的心態。

那麼,一個家庭的和睦,是怎樣在永遠存在著強弱的環境中達成的呢?是否一味地遵從強者,就能保持家庭的和睦呢?如果按照這個原則,那麼,老人就可以不被尊重而被忽略,女性就可以被肆意淩辱,孩子就可以被任意奴役,殘疾的家庭成員就可以被拋棄。顯然,這是極端不符合事實的,也極不負責的。

再次,我們還應該知道和了解維護家庭和睦的基本原則。這些原則不僅僅是照顧、保護、愛護、幫助弱小,還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沒有要求回報的關懷。總的來說,一個家庭中丈夫往往在體力和責任上相對大於自己的妻子,那麼對相對柔弱的妻子的愛護、關心和保護的指數多少,就是夫婦恩愛指數的坐標。這種指數越高,越能很好地奠定一個家庭的幸福指數。這種對弱者的嗬護,在有了孩子加入後,也應該逐漸轉移到孩子身上;當和老人同住時,也衍生到對老人的照顧上。如此這般,整個家庭矛盾將不複存在,而顯像出和睦的真實場景。在家庭中,保持對弱者的謙讓、照顧、愛護、保護和幫助,就是長久和睦家庭存在的基本原則。

大家應該知道幾個家庭相處的法則:

1.與家庭成員之間溝通講究技巧,好言一句三冬暖,陳述和提出反對意見時,應該注意自己的情緒和語氣。

2.必須了解和清楚矛盾和摩擦在家庭中是不可避免的和必然的,應該坦然接受並應對,並且認為家庭中的矛盾是可以調和的,俗話說,沒有爬不過的山,沒有越不過去的砍。

3.寬厚待人,不要采取過激和極端的語言和行動,應以德服人,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見和觀點,能夠理解和接受他人正確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