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中國古代節日風俗(7)(3 / 3)

將軍碳

用紅籮炭末塑製成將軍形,歲暮植於門之兩旁,為舊時北京風俗。亦名“彩妝”。明劉若愚《酌中誌·內府衙門職掌》:“三十日歲暮……門旁植桃符板,將軍炭,貼門神。”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十二月·歲暮雜務》:“除夕為尊親師長辭歲而盥沐,祀祖,祀神,接灶,早貼春聯掛錢,懸門神對,插脂麻秕,立將軍炭,各家團拜。”清高士奇《金鼇退食筆記》卷下:“凡宮中所用紅籮炭,皆易州山中硬木燒成。運至紅羅炭,每根長尺許,圓徑二三寸不一。又用炭末塑造將軍或仙童、鍾馗,各成對,高三尺,金裝彩畫如門神,黑麵黑手,以存炭製,名曰‘彩妝’。”

掛喜神

喜神指祖先畫像。舊時人家多於除夕懸掛,以香燭果品茶點供奉,並率家人以拜,稱為“掛喜神”。清顧祿《清嘉錄·正月·掛喜神》:“比戶懸掛祖先畫像,具香蠟茶果粉丸糍糕,肅衣冠,率妻孥以次拜。或三日、五日、十日,上元夜始祭而收者。至戚相賀、或有展拜尊親遺像者,謂之拜喜神。”又:“厲樊榭《可庵遺像記》‘古者人子之於親亡也,至漢氏以來,乃有畫像。雖非古製,實寓生存,遂相沿不能廢’……《月令事宜》:‘除夕祭饗,即懸真(畫像)於家庭,供奉以拜節。’”

歡樂圖

亦省稱“歡樂”。一種上有人物故事的大紅剪紙。由漢晉時春幡變化而來。長江南北一帶,農戶及居民於新年前買自市上,貼其上端於各處門楣,三五張一排,下垂於空,以取吉祥歡樂之意。清顧祿《清嘉錄·十二月·歡樂圖》:“門廳之楣,或貼歡樂圖。圖皆買自杭郡,以五紙為一堂,剪楮堆絹,為人物故事,皆取讖於歡樂,以迎祥祉。”又:“馬如龍《杭州府誌》謂之合家歡樂圖。吳榖人詩雲:‘披圖春色好,歡樂相相兼。自妙青紅意,無煩筆墨添。紫衫仙樂部,翠燭美人簾。隔歲痕猶在,房櫳一例粘’。”又姚春漪詩自注:“歡樂圖上貼福、樂、壽、喜四字,旁粘小春聯,謂之歡樂對。”

守歲

舊時民間於除夕之夜,一家團坐,飲酒笑樂,通夜不眠,稱為“守歲”。源於晉以前,至今猶然。晉周處《風土記》:“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唐孟浩然《歲除夜會樂城張少府宅》詩:“續明催畫燭,守歲接長宴。”宋袁文《甕牖閑詳》:“守歲之事,雖近兒戲,然父子團圓把酒,笑歌相與,竟夕不眠,正人家所樂為也。”宋周密《武林舊事·歲晚節物》:“小兒女終夕博戲不寐,謂之守歲。”清顧祿《清嘉錄·十二月·守歲》引席振起《守歲》詩:“相邀守歲阿鹹家,蠟炬傳紅映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

壓歲果子壓歲錢

舊時除夕,家中長輩以紅繩穿銅錢與橘、荔、糕、棗(諧“吉”、“利”、“高”等)之類果點、一同置於小兒枕下,俟其元旦一早醒來得之,稱為“壓歲錢”,果子則稱為“壓歲果子”。或曰起於宋代宮中賞賜之製。至清初已普遍行之。宋周密《武林舊事·歲除》:“後妃諸閣,又各進歲軸兒及珠翠百事、吉利市袋兒、小樣金銀器皿,並隨年金錢一百二十文,旋亦分賜親王貴邸、宰臣巨璫。”清郭麟《淮陰歲除·詠壓歲錢》詩:“紅索青銅貫。”清顧祿《清嘉錄·十二月·壓歲錢壓歲果子》:“長幼度歲,互以糕果朱提相齎獻,謂之壓歲盤。長者貽小兒,以來繩綴百錢,謂之壓歲錢,置橘荔諸果於枕畔,謂之壓歲果子,元旦睡覺時食之,取讖於‘吉利’,為新年休徵。”休,美好。又引吳曼雲《江鄉節物詞》小序:“杭俗,兒童度歲,長者與以錢,貫用紅置之臥所,曰壓歲錢。詩去:百十一穿彩線長,分來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餳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