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中國古代節日風俗(4)(3 / 3)

乞巧

古代傳說,七夕(七月初七)為天上牛郎、織女相會之期。自東漢至南朝,有向織女乞求智巧之俗,稱為“乞巧。”每年至此夕,婦女穿七孔針,設瓜果於庭,禮拜雙星。齊武帝並曾起穿什樓,令宮人於七夕登樓穿針。至宋代,除傳統的活動外,七夕前,市上競賣乞巧物品,如魔喝樂、榖板、花瓜、五生盆等精致玩意及食物,民間往往鋪陳於門首,以奇巧侈麗相尚。至明代,又有“丟巧針”等習俗。反映了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晉葛洪《西京雜記》卷一:“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七夕,婦人結彩樓,穿七孔針;以乞巧。”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七夕》:“至初六日、七日晚,貴家多結彩樓於庭,渭之‘乞巧樓。’鋪陳磨喝樂、花瓜、酒灸、筆硯、針線,或兒童裁詩,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謂之‘乞巧’。婦女望月穿針。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

七夕節物

古代七夕節期婦女、兒童所吃的和玩的物品。宋代時,有油炸的果實(後世稱為巧果)、雕有圖案的花瓜、水蜜木瓜、雙頭蓮花、泥孩兒“磨喝樂”(也寫作“摩喉羅”)、筆硯、針線、蠟製嫋雁水禽、田舍人家模型“穀板”及“五生盆”等。“磨喝樂”一般為泥娃娃,宮廷中也有用象牙、香木製造的,受到婦女的喜愛,大約與向神乞求生子有關。筆硯、針線,則為男女幼童乞巧之物。當時,街市上均有出售,以供居民度節。北宋時的東京(開封)、南宋時的臨安(杭州),由於經濟的繁榮,人民的文化生活發達,在七夕期間,均極一時之盛。明、清時之節物,大體承襲宋代。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七夕》:“七月七夕,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婦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爾,悉以雕木彩裝欄座,或用紅紗碧籠,或飾以金珠牙翠,有一對值數千者。禁中及貴家與士庶為時物追陪。又以黃蠟鑄為嫋雁、鴛鴦、龜魚之類,彩畫金鏤,謂之‘水上浮’。又以小板上傅土,旋種栗令生苗,置小茅屋花木,作田舍家小人物,皆村落之態,謂之‘穀板’。又以瓜雕刻成花樣,謂之‘花瓜’……皆於街心彩幕帳設出絡貨賣。七夕前三五日,車馬盈市。羅綺滿街,旋折未開荷花,都人善假做雙頭蓮,取玩一時,提攜而歸,路人往往嗟愛。又小兒須買新荷葉執之,蓋效顰磨喝樂。兒童輩特地新妝,競誇鮮麗。”宋周密《武林舊事·乞巧》:“七夕節物,多尚果食、茜雞。及泥孩兒號摩喉羅,有極精巧,飾以金珠者,其直不貲。並以蠟印嫋雁水禽之類,浮之水上……七夕前,修內司例進摩喉羅十卓,每卓三十枚,大者至高三尺,或用象牙雕鏤,或用龍涎佛手香製造,悉用鏤金珠翠。衣帽、金錢、釵鐲、佩環、真珠、頭須及手中所執戲具,皆七寶為之,各護以五色蔞金紗櫥。”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二六“磨喝樂,南人目為巧兒。今行在中瓦子後市街眾安橋,賣磨喝樂最為旺盛,惟蘇州極巧,為天下第一。”據鄧之誠《東京夢華錄注》引《阿彌陀經疏》一磨喝樂(摩喉羅)當作羅喉羅,為佛所生子,佛出家六歲,羅喉羅乃生。宋代民間七夕所製磨喝樂,乃受佛經故事的影響而創造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