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5章 買殼上市(2 / 2)

“但是呢,在國內A股上市的難度太大,要求的條件太多!比如在財務方麵,就有這麼幾條要求:最近3個會計年度淨利潤均為正數且累計超過人民幣3000萬元,淨利潤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後較低者為計算依據;最近3個會計年度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累計超過人民幣5000萬元;或者最近3個會計年度營業收入累計超過人民幣3億元。咱們綠野公司這幾年確實是賺了很多錢,但是這些錢大都投入到了項目中,光是儲備土地就花了十幾個億,所以在財務報表上並不能滿足這幾個條件。另外,除了這些硬道道的要求之外,還有其他的很多限製 條件,很難通過證監會的審批。所以想要在A股上市,難啊!”

“而美國不認為交易所、監管機構等有能力,甚至有義務通過上市審核把控公司的質量,他們把鑒別好公司、壞公司的事情交給了投資者們自己選擇。甚至在企業上市之後,監管方和交易所也隻管信息的披露,對上市公司的監管則更多的依賴於投資者和第三方市場自己完成。於是,中美資本市場便出現了冰火兩重天的情況。在中國雖然上市很難,但由於各種條件要求的嚴格,所以一旦上市成功,基本就塑成了‘不敗金身’。實在不行了,弄個賣殼概念重組,還能拉上幾個漲停板。美國資本市場則正好相反,上市非常容易,基本就是來者不拒。但是,企業上市後卻很難混!投資者、對衝基金、事務所、媒體、交易所一天到晚的盯著你,隻要稍微出現一點問題,就會可能引發一場股價崩潰的災難!這兩年,就有好幾家在美國上市的國內公司,都是因為出了點問題,被媒體捅了出來,結果導致股價一落千丈,甚至最後還黯然退市了!”

說完這些,陳紅兵微微一笑,說道:“所以啊,這兩條路我都不想選,而是準備選第三條路,也就是‘買殼上市’!”

“買殼上市?”

“對!買殼上市!嗬嗬,慶東,我知道你平時很喜歡鑽研經濟、金融方麵的隻是,對於‘買殼上市’的概念,以及‘殼資源’形成的曆史,肯定不陌生吧?”

陳慶東對這個方麵的事情確實很熟悉,便說道:“我確實有所了解。自從92年‘深圳認購證事件’之後,中央政府組建了證監會,將股票發行的權力從上海和深圳兩個交易所上繳到了證監會手中。從此,證監會便實行了一種全麵扶持國有企業的‘指標配額製’的上市機製,即由中央政府確定上市額度,然後按係統的分配到了各部委,再按照地域分配到各省、市、自治區中。而各省、市、自治區及各部門拿到上市指標後,還要按自身係統進行分配,這種製度安排從一開始就使得中國的股市成為了一個畸形的產物。但是,正因為這種‘指標配額製’的上市極致,使得一些頻危的國有企業一下子融到了一大筆資金,但是錢有了,他們的管理運營機製卻沒有得到改善,因此這些便出現了‘一年績優、二年績平、三年虧損’的現象。不少企業,特別是各省市靠解困政策拿到指標的地方國有企業,迅速的就把輕易融到的數千萬乃至數億元的資金都揮霍掉了,然後他們又淪落到了虧損的境地。在這樣的情況下,它們就變成了一個又一個的‘殼資源’。如果有企業乘機進入,便可以實現‘買殼上市’。相比於在A股直接上市,‘買殼上市’可就是方便多了,而且一個‘殼資源’的價格一般也不會太貴,這可謂是上市的一條捷徑!”

陳紅兵大笑道:“我就知道你肯定對這個方麵的事非常了解!慶東,你覺得‘買殼上市’這條路怎麼樣?”

陳慶東道:“這條路倒是不錯,但是,哥,你肯定也聽說過這麼一句話:買殼容易洗殼難!想要買到一個幹淨的‘殼資源’,我看是很難啊!”

陳紅兵讚同道:“你說的實在是太對了!不過,我現在已經有了一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