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1章 拜訪(2 / 2)

雖然褚明遠口口聲聲說“你嫂子”,但是陳慶東卻不敢托大這麼叫,還是口稱“孫主任”的笑道:“褚部長有孫主任這麼一位賢內助,真的是讓人羨慕啊!”

褚明遠嗬嗬笑道:“我們老夫老妻了,沒有了你們年輕人的浪漫,剩下的就是這些柴米油鹽了。”

畢竟褚明遠是領導,也是長輩,陳慶東不好再接著這個話題往下說,便陪著笑了笑,然後打開自己的公文包,把那方用牛皮紙包起來的硯台拿了出來,打開來放在桌子上說道:“褚部長,我知道您挺喜歡書法,還是咱們市書法協會的副主席,所以這次過來給您拜年,就就給您帶了一方硯台,希望您喜歡。”

褚明遠不愧是行家裏手,他把這方硯台拿起來端詳了一番,又在上麵敲了兩下,便笑道:“如果我沒有看錯,這應該是徐公硯吧!”

陳慶東稱讚道:“褚部長真是厲害,一眼就看出來了。”

褚明遠笑道:“徐公硯大名鼎鼎,不能成名極早,就是建國之後,還有很多國家高級領導人都對徐公硯推崇備至,並且曾經當做國禮送人。再者,徐公硯之石產於山東省沂南縣青駝鎮徐公店村,這是該鎮獨有的礦產資源,屬玄武層,這也是徐公硯的名稱由來。這種石材,石質堅硬,密度極高,叩之清脆,其聲如磬,下墨如挫,發墨如油,色澤鮮潤,且不損毫,堪稱硯石材中之上品。我很愛寫毛筆字,平時也接觸過各種各樣的硯台,所以能認出來這徐公硯,沒有什麼稀奇的。”

陳慶東便又稱讚道:“褚部長真是學識淵博,說起徐公硯的來源、特點,簡直就是如數家珍啊!”

褚明遠撫摸著這方硯台,謙虛的說道:“嗬嗬,隻不過是一些淺顯的知識罷了,熟悉徐公硯的人,應該都會了解這些。不過,慶東,你打電話的時候,不是說要帶一些你們家鄉的土地產嗎?怎麼帶來了徐公硯?”

陳慶東道:“其實我母親的家族曾經在山東沂南生活過很久,我媽小時候還在沂南上過小學,所以說這是我們家的土特產,也能說得過去。”

褚明遠笑道:“原來還有這層淵源啊。”

其實陳慶東說的還是有很多瞎謅的成分,雖然他母親確實在山東臨沂生活過幾年,但是生活的地方卻不是沂南縣,而是沂水縣,而且也不是他母親的家族在那邊生活過,隻不過是陳慶東的姥爺年輕的時候,跟著解放軍鬧革命的時候,在沂水受了重傷,留下來住了很久,後來又在那兒定居了十幾年。

陳慶東這麼說,也隻不過是隨便找個由頭,把這方郭沫若用過的徐公硯送給褚明遠罷了。

就在剛才,陳慶東看到褚明遠端詳這方徐公硯的時候,眼神突然露出了一些異樣,但是卻又什麼都沒有表現出來。於是,陳慶東便猜測,這有可能是褚明遠已經看出來了這方硯台有些來曆,不是普通的徐公硯,但是他也不能一時確定,更不想把話挑白,所以沒有談這個。

褚明遠又問道:“慶東,這方徐公硯也是你母親從沂南帶來的?”

陳慶東不禁微微一笑,知道這是褚明遠在拐彎抹角的打聽這方硯台的來曆了!他當然不能明確的告訴褚明遠這方硯台是郭沫若用過的,如果說透了,那這方硯台就成了文物了,價格也就高了,褚明遠有所顧忌的話,自然就沒法收了。

但是,陳慶東也要對褚明遠有所提點,讓褚明遠知道這方硯台確實是有些不同尋常,更重要的,他要讓褚明遠知道,他也知道這方硯台不同尋常,隻是他不來點破,兩個人都心照不宣,才是最好的狀態。

於是,陳慶東便故弄玄虛的說道:“這方硯台不是我媽從沂南帶過來的,而是我姥爺當年年輕的時候,救過一位路過沂南的教授,據說這位教授的腿摔斷了,是我姥爺發現了他,並且給他治好的,還讓他在家裏住到痊愈才離開。我姥爺也讀過幾年書,這個教授跟我姥爺因為這件事成了朋友,後來還經常書信往來。大約十幾年前吧,這位教授在去世前,又托人給我姥爺送來了這一方硯台,我姥爺後來又把硯台留給了我。”

說完這番話,陳慶東突然心裏有點打鼓,他倒不是擔心褚明遠不相信自己的話,而是覺得自己現在撒起慌來真的是臉不紅、心不跳,“境界”之高,連自己都有點不認識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