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運的是她遇上了一位偉大光明的天使——安妮·沙莉文女士。沙莉文也是位不幸的女性,10歲時被送入麻省孤兒院,14歲時雙眼得病幾乎失明,然而她學習了英語,並成為海倫的家庭教師。
沙莉文女士對海倫的每一次教導都十分困難,海倫固執己見,通過又哭又喊來抵製教育。但沙莉文女士卻僅用一個月的時間便與她建立了溝通。
她成功的因素是自我成功與重塑命運——信心與愛心。
就是這樣:兩手相牽,兩心相連,沙莉文用愛心與信心撫平了海倫心裏的創傷,喚醒了他沉睡的意識力量。自然聾啞的海倫,憑觸覺——指尖代替眼和耳——學會了與外界溝通。10歲多點時,她的名字就已傳遍全美,成為殘疾人的模範。
倘若說小海倫沒有自卑感,那是不正確的,也是不公平的。幸運的是沙莉文使她樹立起生活和學習的信心,實現了對自卑的超越。
海倫孜孜不倦地接受教育,並獲得了超越常人的知識,順利地進入了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學院學習。她說出的第一句話是:“我已經不是啞巴了!”她是世界上第一個受到大學教育的聾啞人,並以優異的成績畢業。
海倫不但學會了說話,而且還學會了用打字機著書、寫作和“鑒賞”音樂。她的觸覺很敏銳,甚至能夠把手放在對方嘴唇上來知道對方在說什麼。
倘若你和她握過手,幾年後當你們再見麵握手時,她會憑握手認出你,知道你是美麗的、強壯的、爽朗的或是體弱的、滑稽的或是滿腹牢騷的人。
她大學畢業那年,人們在聖路易博覽會上設立了“海倫·凱勒日”。
她自始至終對生命充滿信心,充滿熱誠。憑她那極強的信念,她終於戰勝了自己,實現了自身的價值。二戰後,海倫·凱勒在歐洲、亞洲、非洲各地巡回演講,喚起人們對身體殘疾者的重視,被《大英百科全書》稱為殘疾人中最有成就的代表人物。
懂得“信任”自己“心靈”的人,必然會最終取得成功;海倫·凱勒用自己的行動證實了這一點,不僅創造了物質財富,而且創造了精神財富。
馬克·吐溫評價說:“19世紀中,最值得人們紀念的人是拿破侖和海倫·凱勒”。
希爾在評價海倫時說:“信心是心靈第一號化學院。當信心融合在思想裏,潛意識就會運用這種力量,把它變為精神力量.再轉為物質化。”
的確:
心存疑惑,就會必敗。
相信勝利,必定成功。
不要畏縮不前
恐懼是信心的敵人,恐懼有很多種,拿破侖·希爾認為恐懼主要有7種:①恐懼貧窮;②恐懼死亡;③恐懼批評;④恐懼健康不佳;⑤恐懼失去自由;⑥恐懼失去愛;⑦恐懼年老。
恐懼的因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是恐懼貧窮和衰老。我們不分晝夜地工作,因為我們十分害怕貧窮,盼望多掙錢以備年老或不時之需。這種普遍的恐懼給了我們很大壓力,使我們的身體過度勞累。
人的生命度過40個年頭——達到這個年齡後他才剛算心理成熟,卻不斷壓迫自己,這是一個悲劇。這種來自自然和社會的壓力讓他變得沒有目標,並迷失在各種矛盾衝突與欲望糾纏中。
人類最無可彌補的損失就是,不知道可以用一種簡明的方法使普通人充分樹立起自己的自信來。在青年人受教育之前,竟沒有一位老師能把這種已知的增強信;乙的方法告訴他們,而對於缺乏信心的人而言,並不能算已受過正常的教育。
被恐懼所控製的地方是不會有任何成就的。
一位哲學家說道:“恐懼是意誌的地牢,它跑進裏麵,躲起來,企圖在裏麵隱居。恐懼帶來迷信,而迷信則是一把劍,偽善者用他來刺殺靈魂。”
希爾在他的打字機前掛著一個牌子:“日複一日,我會在各方麵取得成功。”
你如果不是逼迫自己走向貧窮、悲哀與失敗,就是引導自己走向成功,這完全看你具有哪一種想法。如果你要求自己成功並不斷努力,你定會成功。
恐懼是一種普遍性的消極心理,全世界的人們都會麵臨恐懼的壓力。所以,我們必須了解我們恐懼的來源,其中有很多是因為平時受到某種威脅的後遺症。
“害怕被拒絕”的恐懼
這歸因於小時候父母對你過多的批評,但最嚴重的是來自同伴的批評。我們不妨回想一下童年時聽到的“壞孩子”、“淘氣鬼”、“出去”等話。
父母無形的責備經常會給孩子貼上標簽,造成他們意識混亂,導致不良後果。
入學後又會有一些外號,如:“大頭”、“竹竿”、“雀斑”、“暴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