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將電商打假進行到底(1 / 1)

將電商打假進行到底

卷首語

作者:肖東升

近幾年,中國電子商務狂潮持續升溫,在網購消費者不斷增多的同時,中國電商領域所暴露出來的問題也越來越多。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24萬億元,增幅10.9%,其中網上零售2.79萬億元,增幅49.7%,占比10.63%。而據全國打擊侵權假冒工作領導小組發布的2014年1—9月的工作報告中顯示,在我國電子商務商品銷售中,產品質量不合格率達到了26%。

網絡購物已成為大部分年輕人的重要購物渠道,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應用普及,網絡購物還將保持長期、快速的增長。但錯綜複雜的采購渠道、電商本身的監管力度不足和製度不到位、消費者貪便宜心理等原因導致了電商平台假貨事件的絡繹不絕,假貨的出現深深困擾著每一位消費者,進而引發的網購維權更是令許多消費者頭疼的事情,收到的是商品與網上介紹不符、電子商品是“山寨貨”、退換貨障礙重重……購物容易維權難的現狀傷透了網購者的心。

2014年3月15日正式實施的修改後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專門增加了一些有關網絡購物的條款,使得網購消費者的維權渠道得以理順。在今年的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到來之際,針對網購領域維權的問題,國家工商總局出台了《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處罰辦法》,這項將於3月15日起執行的新辦法細化了消費者行使“網購後悔權”時可能遇到的阻礙,商家不得再以包裝已拆為由阻止退貨,否則將麵臨處罰。

法律的不斷完善在客觀上推動著電商平台的改變,網購維權也變得越來越有操作性。消費者普遍常用的直接與網絡賣家聯係、聯係網站的客戶服務中心進行協商調處、撥打網絡平台經營者所在地工商部門“12315”舉報投訴電話進行投訴或谘詢這三種維權渠道也有了法律上的保障。然而,網絡熱潮不斷衝擊下出現的網購亂象卻不僅僅隻是法律所能解決的。

網購迅速發展,但相關部門在製度設計上卻存在一定程度的滯後。監管部門、企業和消費者,在統一的利益出發點基礎上,議定一個有效的製度並確保實施,從而使利益相關方均有效並切實得到利益,這才是最理想的結構。

對於監管部門來說,中國要解決假貨橫行、市場混亂的狀況,必須要轉變觀念。法律方麵,應該想盡辦法去增加網店違法成本。同時也要嚴格執法,統一執法。實現對網絡交易平台亂象的規範,需要全國工商機關一盤棋,達到執法的統一。

而對於網購平台來說,應加強自律,強化對假貨的清理和對消費維權的保障。消費者也需自覺拒絕購假並對消費更加警惕。同時提高維權意識,有足夠的耐心和精力對消費環節中的欺詐和虛假狀況進行反饋。

三月,被我們稱為315的“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已經到來,對於中國的消費者來說,是這個平台能夠為他們提供最大保障,而即便放眼全社會,也極少見到如此大力度打假維權的地方。當每年一度的315來襲,電商平台上的假貨與維權事件再次襲擊我們的眼球,但打假和維權卻並非隻是這一天應該關注的,假貨和維權難現象也不止存在於網路上。對我們而言,消費者權益日應該成為一種常態,我們要做的就是將打假進行到底,讓每天都是315。